第350章 人精(1 / 2)
殇河,大王庄。
年近七十的谢老彪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据说来自莱阳农学院的专家将一棵足有腰身粗的老杨树用锋利的凿子在靠近根部的位置凿了几个深口后,又从一个特制的箱子里取出一个密封袋,小心翼翼地打开。
密封袋里是几根不大的木钉。
只见这名专家稍微测量了下口径,用凿子修了修深口后,便将木钉插了进去。
“做好记录,黄桑原生态仿野生栽培C方案,编号1990-103-0411,第7次杨树种群规模实验……杨树树林30年以上。”
李智超扭头吩咐着身后的学生做好记录后,声音微微加大了点,好让旁边这一群围观的村民也能听清楚:
“这根木钉里,已经接种了桑黄原种……根据C方案的设计,这些桑黄原种,是从野生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经分离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母种;再将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所获得的;”
“而眼下我们尝试的这个C方案,原理其实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将长满桑黄菌丝体的木钉栽培种接种到桑树或者杨树的活体上进行自然培养;”
“与选用椴木基质+温室培育的的A方案和木屑+苔藓+温室培育的B方案相比,如果这种仿野生栽培方案能成功的话,虽然桑黄的发生率要低上许多,也不可能如同温室一样两三个月就能长出桑黄,但一旦从树身上长出子实体的话,那么这些桑黄的药效无疑要高的多,卖价也能高得多。”
说到这里,李智超指了指栽培箱里其余的那些木钉,对着那些村民说道:“虽然我们人为增加了杨树感染桑黄菌的几率,但这种仿野生栽培的方式,桑黄的发生率太低的话,毕竟会影响经济效益;所以我们不妨在接种菌丝体的时候,多凿几个洞,增加一下成功几率……大家也不用担心会把树给凿死,30年以上的老杨树,凿的洞低于6个的话,并不会影响它的生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