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非贤即奸(2)(1 / 2)

加入书签

九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批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些人的发家史和人生轨迹,比YY小说里的主角还要夸张。

而在这些人里面,最被大众所熟知的,除了史巨人之外,大约便是那位曾经用罐头换飞机的牟老板了……而且这件经典案例也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倒爷们的热情,整个九十年初中期,怀揣着致富梦想,呼啸着奔赴东北边境的倒爷们甚至比八十年代还要壮观。

但实际上,如果你认真研究过这位牟老板罐头换飞机的全过程,就会发现这个经典案例本身就存在着诸多耐人寻味之处:

1、这位牟老板是巴蜀万县人,锅炉工出身的他爱好阅读马哲毛选,满腔热血,热爱时事和演讲,早在70年代便在当地的青年中拥有了相当的声望,甚至与人合作写下了《中国向何处去》的万字热血文,然后进去裁缝机了(虽然说后来合撰者说这篇文章基本都是他写的,牟老板只是署名而已,但此事依旧存疑)。

2、1984年,刚刚完成二进宫的牟老板出来后,依旧想要创业,于是在上级协调下,万县市农业银行给了他1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额度——你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当时银行巴不得你贷款,但1000万的额度就当时的购买力而言,是不是有些太过于夸张了些?

3、罐头换飞机这件事,据说是他在1989年年末的时候,从万县到帝都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河南人,从对方口中知道毛熊国准备出售一批图154飞机,这才起了心思的。

嗯……

这很值得人回味,1989年的毛熊国虽然遭遇了巨大的经济困境,但国内的整体情况毕竟跟1991年还是有不小区别的,如果是一般倒爷的话,接触到诸如轻型装备之类的出售信息,或许并不奇怪,但重型装备这一类的东西,人家是有专门渠道的,就算是想要扩增渠道,那也绝对是有门槛的。

换句话来说,以当时的治安环境,有这个资格知晓这则出售信息的人,会不会选择坐火车硬座暂时不讨论,

即便是因为一些原因选择坐硬座,你觉得他当着满车厢的人,口无遮拦地把这种事情说给一个推销竹编和藤器的陌生小商人听……有多少的合理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