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2 / 2)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语录体笔记《涑水纪闻》却极力为宋太宗辩解,他是这样记述的: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跑到开封府去召晋王赵光义,赵光义的的亲信程德玄已经在门口等候。赵光义得知消息大惊,说:我与家人商议一下该怎么办。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免被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急速进宫。
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问道:“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皇后见是小叔子来了,知道大势已去,马上乖巧地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安慰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这段记述表达出一个核心意思:赵匡胤死时,赵光义根本就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而且宋皇后也把一家人托付给了赵光义。
司马光是北宋人,又是位治学严谨的史学家,按理说他的记述可信度应该比较高。但想到政客文人历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司马光始终有一点无法自圆其说,那就是如果皇后真的甘心属意赵光义,那么就不会派内侍王继恩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入宫了。
宋太宗赵光义上位疑点重重,也知道难以服众,于是抛出了金匮之盟,来证明他继位的合法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