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奇怪的风扇设计(1 / 1)
('
第1072章 奇怪的风扇设计
多年前刚重生那会,常浩南还会刻意让一些项目的命名和前世相同。
但随着他对于时间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很多定位类似的型号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走出了新的路子。
在这种情况下,不一致的命名会越来越多。
因此,对于AE1500这种通俗易懂且符合国际惯例的叫法,常浩南倒也没什麽意见。
而兰新志既然连名字都主动想出来了,显然也是已经认可了这个方案。
毕竟,他其实也没什麽其它选择。
「需要额外走什麽流程麽?」
常浩南直截了当地问道。
「呃……详细步骤其实还挺麻烦的。」
兰新志有些困扰地挠了挠头。
这类项目因为涉及到资金支持,因此不可能随随便便就给列入到支持列表当中。
但常浩南把涡扇20给塞进来,非但不是在占便宜,反而像几年前装备工业司成立时候那样是在帮忙。
你要是还让人家亲自跑流程,那未免有些过于不近人情了。
「要不这样,等立项的时候,我们办公室出个代表参与一下,所有跟重点工程建设有关的事情,你全部交给他办就行?」
他只好试探着提议道。
「那倒不用。」
常浩南摆了摆手:
「航空动力集团毕竟还要受科工局方面的业务指导,外人被指派到项目里面来不太方便,而且我们也不差这一两个行政方面的人手。」
兰新志一想也对,与其整这些虚头巴脑,还不如多来一些更实际的……
「那常顾问,整个项目……还有什麽需要我们提供的支持?」
说完之后,又赶紧补充了一句:
「当然,我是指除了常规的资金层面以外,比如用地批准,或者需要其它行业配合之类的方面,只要在能力范围以内的,一定给予全力配合……最好是能在五年以内,看到一些有明确阶段性意义的成果……」
五年。
这个时间表,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华夏的机构调整,不会只有03年这一波。
兰新志显然希望能在下一次之前,拿出点足够有说服力的成绩来。
但又不可能直接给常浩南施加压力。
所以只好迂回着表态。
不过,他毕竟主抓装备工业司太久,对于军工这块的认知刷新已经有点慢了。
尤其在涡扇10定型之后,华夏虽然并未上马研发新的航发型号,但却通过M88/SeA650,以及遄达900两个国际合作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
有了这些积累,即便民用航发在测试和取证方面的复杂程度远超军用产品。
但五年时间,总归比较宽松的。
毕竟,罗罗的遄达900,在几次三番修改设计的情况下,从提出项目到计划首飞,也就是五年功夫。
而对家发动机联盟的GP7200,更是计划三年半就首飞。
涡扇20再怎麽说,也比这两个型号的技术难度要低上不少。
「这个型号,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常浩南笑着回答道:
「只要计划当中的资金能到位,研发周期上肯定不存在问题。」
「至于你们的额外支持……就暂且记下,留到以后我有需要的时候再用吧……」
……
常浩南回到京城,本来就是为了等待科工委改组的消息。
如今靴子落地,尽管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但这麽大的动作,还是让整个航空动力集团上下正经忙了一阵子。
因此,直到一星期后,工建委各部门的具体划分方案出来,常浩南才总算得以返回镐京。
也看到了任炳达派回来的两名手下。
「型号不能直接透露,但可以向我们提供必要设计参数?」
在情况说明会上,就连常浩南听到这个说法之后都有点没绷住。
「是这样。」
台上正在介绍情况的金旭赶紧解释道:
「所以任总的推测是,这大概率是一个军用型号,而之所以能够提供设计参数,应该是对方钻了他们合同当中的某些空子。」
常浩南原本就准备接受罗罗提出的合作建议,而现在更是来了兴趣:
「军用型号,需要引入永磁发电系统?」
', ' ')('全世界正处在研发当中的军用航发型号就不多,再筛掉一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
答案简直呼之欲出。
「那还有什麽好猜的……不就是F136……或者是F135麽?」
常浩南当即坐直了身子。。
「嗯……我们最开始也是这麽推测的,但是拿到数据之后,反而不太确定了……」
金旭一边说一边点击了一下滑鼠。
PPT随之切换到了下一页:
「他们给出了和风扇有关的一些数据,但说真的……不太像是一台典型的军用航发……」
幕布上面,显示着一张设计图。。
说是和风扇有关,但其实,只有叶片部分的参数相对比较完整。
当然,如果只是像SeA650那样,仅在一号支点上使用新的非接触磁性轴承,那其实也用不到更多参数。
而很快,常浩南便明白过来,为什麽对方说这不像是一台军用航发……
「这个尺寸……如果换算过来的话,直径怕不是得到一米三左右?」
一名工程师在纸上简单计算了一番之后抬起头,露出颇为震惊的表情:
「他们到底想造出来个什麽?」
要知道,大部分军用航发,为了保证高速性能,都不会采用特别夸张的涵道比。
一般情况下,战斗机用的大推力航发的直径大概也就在1.1米左右,而中推则要缩小到0.9米附近。
这个1.3米的直径放在正常比例的航发上是什麽概念呢?
图160轰炸机上那个NK32,也才1.45米左右而已。
这种尺寸,一般都是照着20吨推力往上,去给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去设计的。
但这都21世纪了,哪还有人会选择这条技术路线?
不过,对于常浩南来说,这倒不是什麽问题。
F135/136为了满足F35「单发重型机」,还要进行垂直起降的推力要求,确实选择了一个更大的风扇尺寸。
如果他没记错,应该是1.27米。
算上机匣包围的结构,确实就差不多是1.3米附近。
反而更加验证了刚刚的猜测。
真正让他在意的,是这个叶片的外形。
常浩南前世当然没有接触过F135或者F136的详细设计参数,不过F35B在垂直起飞的时候,是可以直接看到升力风扇的。
哪怕仅从肉眼都能分辨出来,眼前这个叶片,和他上辈子看到过的截然不同。
而与此同时,坐在旁边的张振华也发现了不对味。
但不是形状。
「常总,英国人这个叶片……是不是轻得有点过分?」
他凑到常浩南耳边,小声询问道:
「我虽然只是估计,但按照它这个尺寸,除非完全挖空,把壁厚设计到非常薄,否则就算是用上钛合金,也不可能拿出这个重量来吧?」
一时间,整个会议室都陷入了沉默。
「或许英国人本来就给了我们假数据呢?」
很快,就有人给出了非技术层面的猜测:
「根据我的经验,他们过去可没有这麽好说话,什麽好处都还没看见,就敢把设计参数拿出来。」
这个观点,倒是得到了不少认同。
镐飞集团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和罗罗有过合作关系,可以说是国内最了解英国人是什麽德行的一群人。
只要有事,往坏处想大概率没错。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
「以罗罗的水平,就算是假数据,也不可能有这麽明显的漏洞吧?」
「而且他们也没必要这麽干。」
张振华补充道:
「想让我们认同调查报告的结论,肯定是要把合同给签了的,真实数据他们早晚都要给,如果觉得提前拿出来有风险,那完全可以等合同签完之后再说,没必要搞这麽个低级的假方案出来……」
众人你来我往,提出的猜测也是越来越离谱。
最后自然也没争出个一二三来。
只好把目光重新投向坐在首位的常浩南。
但后者此时也有点拿不定主意,只好给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不管怎麽样,先模拟一下这个叶片的性能再说……」
(本章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