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诗宗和黄鹤楼(1 / 1)
('
第637章 诗宗和黄鹤楼
袁家虽然大本营并不在武昌,但作为这片区域的豪商,仍然有能力在武昌城安排林泰来一行人。
林泰来返乡选择从湖广绕路,可不是吃饱撑着没事干,加深与袁家关系就是目的之一。
粮食在哪里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而苏州又成为粮食进口区,掌控粮食输入是苏州基业的一个重要根基。
当然袁家与林泰来合作,是一个长期双赢的局面,所以这次会面肯定是皆大欢喜。
到了第二天,林泰来接受了巡抚秦耀的单独款待,席间没有其他官员。
大人物公开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林泰来肯接受私人宴请,就等于对外表示对秦耀的支持。
秦巡抚连续敬了三杯酒后,感动的说:「世人锦上添花者多,如九元君这般雪中送炭少。」
林泰来回应道:「私下里说几句,江陵相公虽然有过错,但同样也有大功,朝廷对江陵相公过苛了。
都已经快十年了,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就该放下了,但有些人还拿江陵相公来说事攻讦,真是无耻之尤!我林泰来看不惯这种歪风邪气!」
席间几个人都忘了,三个月前被贬到南京的原状元孙继皋。
被林泰来喷了一句「虽是万历朝第一个状元,也是张居正点的第一个状元」,孙状元的命运就此定格。
秦巡抚再次连连感谢,来自林泰来的支持实在太关键了。
按照一般程序,御史弹劾了封疆大吏后,皇帝当然不能只能听一面之词,所以会批一个「下部议」。
这个部议就是吏部的部议,让吏部给出意见。
如果在吏部关系比较硬,问题又不是那种性质特殊的问题,那麽吏部帮着辩解几句,就很容易过关。
如果在吏部人脉不足的话,那就真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就是为什麽林泰来的支持对秦巡抚非常重要,以林泰来在吏部的影响力,想保人还不简单麽?
别人想指使吏部做事难如登天,但对林泰来而言真是小事。
和昨天袁家的款待一样,今天的宴席依然是宾主尽欢。
临近尾声的时候,林泰来忽然问道:「方伯刘东星这个人如何?」
如果是蠢人,估计就会下意识的反问「为什麽忽然提起刘东星」。
但秦巡抚还没那麽蠢,自己和林九元并没有熟悉和亲近到可以随便反问的程度。
林泰来这样突然袭击式的发问,明显是想听到最「客观真实」的说法。
所以秦巡抚也就抛开了个人喜好,尽可能公正的说:
「刘方伯性情质朴俭素,讨厌浮华习俗,头脑清晰敏锐,精于实务的谋划和实施。
近年两湖南北有水土工程时,一般都交与刘方伯去筹划和督工。」
林泰来笑了笑说:「我听说李卓吾在麻城讲学,遭受诬告围攻,刘方伯将他接到藩司衙署并加以庇护,看来刘方伯同样对当今风气有所不满啊。」
秦巡抚闻弦歌而知雅意,便问道:「九元君可要见刘方伯?」
林泰来却说:「不,我要见李贽李卓吾。」
秦巡抚一口应下来说:「既然九元君有意,我这便派施先生去传话。」
巡抚幕僚施纶的办事效率很快,当然主要是封疆大吏的面子也很大,没多久就从藩司衙署会回来了。
「李卓吾说,邀请九元公明日共登黄鹤楼。」施纶禀报。他觉得这提议还挺风雅的,有名士文人的范儿。
林泰来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黄鹤楼有什麽好上的?」
无数上辈子的不良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楼外还得走一大段路,楼体是现代水泥的,最坑的是上了楼也看不到什麽江景.
左右如秦巡抚丶顾秉谦等人齐齐愕然,怎麽会有人说出这种话?
这可是名闻天下的黄鹤楼啊,崔颢一首《黄鹤楼》成为千古绝唱,林九元你这麽不当回事的吗?
上位者不需要解释,林泰来回过神来后,没有对失言做出弥补,只冷哼道:「让李卓吾明天直接到公馆来见我!不要搞那些附庸风雅的名堂!」
从林泰来这里辞别,又回到察院后,秦巡抚又和幕僚施纶仔细商议。
「以你看来,林九元作为文坛盟主丶诗词大宗师,为何不愿意登黄鹤楼?」秦巡抚对施纶问道。
在秦巡抚心中,无论对林泰来多麽重视都不过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哪有文人过境武昌时,不上黄鹤楼的?不想在黄鹤楼留下诗词的?
施纶思索了一会儿后,「从在下这些时间的接触来看,林九元是个很骄傲的人。
他被称为当世诗宗,却不愿意登黄鹤楼,可能就是诗宗的自尊心作祟。
他可能认为自己作为当代诗词第一人,却做不出比肩崔颢丶李白的诗词,所以脸面无光,故而不愿登楼。」
秦巡抚很没形象的挠了挠头,这些特立独行的天才人物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怪脾气。
「能想到什麽法子弥补林九元的撼事麽?」秦巡抚又询问说。
施纶又想了想后说:「我听林九元的门客顾先生说,在京城,林九元曾经被发配过的西直门,以及出征回师路过的德胜门这两处,都刻有林九元的诗词。
东主不妨效仿此事,将林九元的诗词刻在黄鹤楼,每层多刻几首,楼外也立碑刻,没有新诗就找比较应景的旧诗。
以后再有登楼者,先看一遍林九元的诗词。」
秦巡抚:「.」
老子当年就是类似这样对待张居正老师的,直到现在还在被弹劾,你又来?
罢了罢了,现在也没有别的大腿抱了。
到了第二天,林泰来下榻的公馆前,忽然来了一顶四人抬小轿。
轿旁随从向门丁解释道:「我家卓吾先生受九元公之邀,今日登门拜访。
只是卓吾先生生性爱洁,所至无论远近,必定坐轿,不喜踏足尘泥。
门大爷可否行个方便,直接将轿抬至堂前阶下?」
门丁听了后,有点懵逼。一时不知如何处理,就禀报给左护法张文了。
而张文也不知道林坐馆的想法,只能上堂来请示。
林泰来大怒道:「你张文难道还不知道,我最讨厌在我面前装逼的人麽?
你亲自去把人带进来!记住,人要带进来,但也不可让人在我的门前装成了!」
虽然命令如此粗暴,但张文没任何意外,自己坐馆就没那个礼贤下士的气质好吧。
于是张文带了一小队家丁,到了大门外,不由分说,直接掀了轿子。
张文看到轿中是一个白衣如雪的老头子,估计就是那什麽卓吾先生了。
然后几个家丁一起动手,从轿中把白衣老头子捞出来,又直接抬起来。
悬在半空的李卓吾惊叫道:「这是干什麽?」张文随手行了个礼,回答说:「听说卓吾先生爱洁,所以小的们将先生抬进去,必不使先生沾惹尘埃!」
', ' ')('一直到了堂上,家丁们才将李贽轻轻放了下来。
李贽羞怒交加,一边整理衣冠,一边质问说:「这就是九元真仙的待客之道?」
林泰来解释说:「你说过一句话——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批判的就是读书人言行不一之状况,指的就是个人实际行为与儒教圣人大道理之间极为不协调。
所以你一直崇尚真实,倡导日常言行相符,这没错吧?
我这样的待客之道,其实顺应了你的倡导啊。这就是言行相符,这就是我内心真实的反应!」
李贽:「.」
九元真仙你既然主动邀请他李卓吾相见,说明并不反感自己的思想,那麽再多给点面子不行吗?
这时林泰来忽然指着堂外,很强势的说:「如果李卓吾认为我说的不对,可以就此离去。」
李贽不动声色的坐下了,「不知九元真仙相召,有何指教?」
林泰来有点惊讶,不是说这李卓吾是个狂人麽?
这社交表现的丝滑程度,哪点像是「狂」了?
林泰来一边想着,一边答话说:「我正考虑,是否延请李卓吾你前往苏州久居讲学。」
李贽不假思索的说:「好的,什麽时候出发?」
林泰来愕然片刻后,忍不住就问了句:「阁下似与传闻中的狂妄名不符实?」
李贽挺直了腰板,傲然道:「对具体个人的狂,只是小狂而已;而对整个世道风气的狂,才是盖世大狂。
本人乃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大狂,而不屑于为小狂也!」
林泰来:「.」
卧槽!一不留神就被这老头装到了!
只能说李贽也不傻,他这样极端反传统观点和思想,如果没有强力人士庇护,早被打死了。
而且如果没有人进行物质上的支持援助,只怕早就饿死了。
看不得别人在自己面前装逼的林泰来有点不爽,有意拿捏说:
「我在京师翰苑时,与万历十一年的前辈朱国桢同在状元厅。
他说过,如今许多士人全不读《四书》本经,而以李氏《藏书》丶《焚书》为奇货。
士风猖狂,实开于李卓吾!坏人心丶伤风化,为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
我要重新考虑一下,请你去讲学的后果。」
李贽叹道:「阁下真以为,随便一个人请我讲学,我就会答应麽?
今日之所以答应,全因为九元真仙与我是真正的同道人。
可以说,当今天下之清醒客,唯九元与卓吾尔!余皆碌碌醉梦中不足论!」
林泰来无语,果然在当今能成为名士的人,嘴上功夫都是有几把刷子的。
李贽继续说:「阁下先年微末之时,就敢高举反覆古派之大旗,由此可见反传统丶蔑视权威之心性。
而后阁下虽然连中九元,其中包含了文人六元及第之至高成就!
按理说,阁下与那朱国桢一般,乃是理学经义的最大受益者。
但却从未见阁下在经义学术方面有任何建树,也未在经义学术的研习宣扬上做出表率。
反而只听说过,阁下有朝堂头号《金瓶梅》专家的名号,难道这还不说明问题?
说起来在下先前认为,《西厢记》丶《水浒传》才是古今至文.
但听了阁下事迹后,忍不住去看了看《金瓶梅》,嘿嘿嘿,以后可以与西厢丶水浒并列为三大好文了。」
林泰来哑口无言,只能说不要小看了真正的聪明人。
算了,不计较了!真没得选,当今天下只有这麽一个人适合去横塘学院讲学。
「你真考虑好了?愿意离开湖北去苏州?」林泰来问道。
李贽答道:「方伯刘公纵然可以庇护在下一时,但刘公又不可能一直在这里任官。等到刘公去时,在下又何以在此容身?
而阁下乃苏州本土强豪,树大根深无可动摇,自然还是在苏州比较安稳。」
林泰来点头道:「我在苏州建了一所横塘学院,招收贫家子弟学习技艺,但从不教导四书五经。
不过人总是要有思想的,又不能一直什麽都不教,如今就拜托你了!」
李贽闻言便起身,肃容长揖道:「如今方才可信,九元君真乃同道人也。」
搞定了李贽后,舟车劳顿又连番应酬的林泰来本想歇两天,安安静静的养养精神。
忽然又见巡抚秦耀亲自登门,说是请林泰来同游黄鹤楼。
还说林九元作为文坛盟主,有责任代表文坛考察和指导黄鹤楼的修缮工作。
看在秦巡抚如此殷勤的面上,林泰来也就应邀同往汉阳门附近的黄鹤楼。
其实他也好奇,这时代的黄鹤楼到底是个什麽模样。
要知道,黄鹤楼是屡毁屡修的,每次都不一样,有句老话叫「国运昌则楼运盛」。
当林泰来拾阶而上,到了楼门前时,却见左右各立着石碑。
左边的石碑上刻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右边的石碑上刻着:「李白骑鲸天上去,独留飞阁切昭回。百代光阴悲过客,五陵烟月忆仙才。
檐前岱岳连辽海,窗里中原入楚台。鳷观龙宫回首尽,浮云休拟日边来。」
林泰来一时间愣住了,这两篇都是自己过去发表的作品。
但是,但是,这两篇七律和黄鹤楼有什麽关系啊?
秦巡抚的幕僚施纶非常专业的点评道:「九元公的大作放在这里,非常应景!
你看,意气高于百尺楼丶窗里中原入楚台这些句子,放在黄鹤楼也完全没毛病!
李白骑鲸天上去这句,也切合了黄鹤楼文化!毕竟李白和崔颢就是黄鹤楼的两大名片!」
纵然林泰来算得上见多识广,此时也被震惊的失语。
这两三天你们察院是不是以「楼」为关键字,把自己的诗集全部检索了一遍?而且还找了不知多少刻工连夜刻碑?
秦巡抚恳切的说:「楚地士子一致认为,当代只有诗宗九元公的大作才能配得上黄鹤楼!」
面对权力的小小任性,游客林泰来心情复杂,无奈道:「我还是新写两笔吧,免得被人讥讽江郎才尽。」
(本章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