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第184章 司马光请郡(1 / 1)
('
第184章 司马光请郡
韩绛和吕公着,被诏入保慈宫。
隔着帷幕,与两宫交流了几乎一个下午。
直到傍晚宫门落锁前,才再拜辞宫。
出了内东门,无论是韩绛,还是吕公着,都互相看了一眼彼此。
然后各自叹息一声。
吕公着叹息多年好友,如今在两宫面前,竟是被猜忌的下场!
太皇太后甚至怀疑司马光『有司马懿之志丶王莽之行』。
吓得吕公着连忙保证——司马光只是刚直,绝无这等不臣之心。
加上韩绛也在旁边打包票,说司马光只是愚直,而且他根本没有接触过兵权,绝对不会有那种可能。
这才险之又险,叫两宫释怀。
又劝了好久,搬出了大行皇帝,也搬出了少主。
这才终于勉强劝好两宫,将御史的弹章留中。
可是……
御史们会继续上书弹劾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右揆……」吕公着轻声对韩绛道:「不如暂时让司马君实,履任陈州?」
「暂避锋芒也是好的!」
只要司马光离京,御史台也就不会穷追猛打了。
韩绛点点头:「为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
让司马光去陈州,程序性的做上三五个月知州,他和吕公着日后再想想办法,让司马光回京。
韩绛很清楚,无论如何,司马光都是大行皇帝钦点的少主师保!
少主对他看上去也很尊重。
所以体面必须给!
再怎麽样,抬也得把他抬进三省两府之中!
原因?
这可不仅仅是为了两宫的颜面!
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名声着想!
要知道,汴京城里的闲汉措大们,可是最擅长政治联想的群体。
瓦子里的人,甚至敢悄悄谈论斧声烛影丶熙陵幸小周后一类的谣言。
特别是后者,说的绘声绘色,好似亲临现场一般。
有些家伙甚至连小周后当时的神色和心理,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司马光天下知名一部《资治通鉴》让其享誉四方。
大行皇帝亲自点了他的名,让他为少主师保。
若他不能拜为执政。
以后天下人会议论的,会怀疑是他们这些人,在两宫面前排挤丶打压丶攻讦司马光。
这种名声一旦沾上,子孙都会受累。
少主长大了,说不定也可能听说这些事情,反过来怀疑他们。
那个时候他们就算想解释,恐怕也没有机会了。
「不如,请允中出面去劝说?」吕公着提议。
韩绛点点头:「这个时候,大约也就孙允中的话,司马十二能听得进去了!」
……
孙固将手里的信看完。
他叹息一声:「这个司马十二……还当现在是大行皇帝在位呢!」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马光连这个都未堪破吗?
孙固也是没有办法,只好和家人吩咐:「去,持我帖子将司马君实请到府上来!」
「唯!」
大宋的所有城市,现在都已经没有了宵禁的概念和法令。
尤其是在这样的盛夏时节,很多人,通宵达旦是常态。
正是因此,汴京城中,仅仅是夜市就已经多达四个。
其中,州桥夜市丶马行街夜市,更是闻名四海,甚至有回鹘和于阗乃至于大食的商贾,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一个多时辰以后,司马光到了孙固的府上。
被孙家人领到了孙固如今休养的地方。
司马光就上前拱手一礼:「司马光,见过允中兄……」
「君实来了!」孙固微笑着上前也行了一礼。
然后将司马光请到客席上,宾主落座。
司马光就问道:「允中兄如今身体可还好?」
孙固答道:「老朽了,老朽了!幸得两宫慈圣赐药,今已好了泰半!」
他看着司马光的神色,说道:「倒是君实,也该保重才是!」
司马光叹息一声,道:「国事艰难举步维艰呐!」
「昔日志同道合之士,偏又纷纷分道扬镳……」
他虽然没点名,但孙固也能猜出来,司马光在说谁?
冯京丶韩维丶李常甚至是吕公着丶文彦博。
孙固叹道:「世事如此,君实也不必过于感怀!」
「且当为国将息自身,以图将来!」
说到这里,孙固就试探着问道:「老夫听说,今日两宫和君实似乎有些误会?」
「是否需要老夫入宫去为君实解释解释?」
孙固有这个地位做这种事情。
不仅仅因为他是元老,还因为他乃是大行皇帝潜邸大臣。
当年颖王府的侍讲就是他了。
所以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皇太后,和孙固都有着一定交情。
司马光摇摇头,道:「不必麻烦允中了!」
两宫误会他也好,疏远他也罢。
', ' ')('司马光都无所谓。
只要少主相信他,信任他就好!
而宫中消息,少主提起他的时候,依旧是尊重的丶信任的甚至是仰慕的。
言必称:司马公,父皇遗我大臣也!
这叫司马光真的是感激涕零,也振奋不已。
孙固见着司马光的样子,轻声道:「君实啊……老夫虚长你几岁,说几句你不爱听的话,莫要介意……」
司马光对孙固是非常尊重的,所以拱手拜道:「敢请赐教!」
孙固道:「如今,御史台弹劾甚烈,攻君实甚凶……不如退避三步……先至陈州暂留三五个月……」
「待大行皇帝葬礼结束,再回京城?」
大宋天子葬礼,从驾崩到最后下葬,前后会历时七月。
然后,山陵等诸使,就会簇拥着大行皇帝虞主回京。
天子将亲自恭迎虞主,并供奉到景灵宫中。
届时,朝堂也就可以依照大行皇帝生前诏书,进拜司马光为执政。
如此,两全其美!
司马光听着,知道这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若是过去,遇到这种事情,他肯定会挂印而去。
可现在……司马光只是想起宫中少主看向他的眼神,想着少主御笔亲书的勉励文字。
他就知道,这个委屈,他必须受!
哪怕和天下人为敌!
他司马光,也要守护少主!
也要将王安石邪法邪说,从少主身边尽数驱逐!
于是,他重重的点头:「就依允中的……」
「只是……」
「某有一个心事,至今悬而未决……」
司马光从身上取出,那封他已经修改了一个多月的奏疏。
递到孙固手中,道:「当年阿云案,王安石坏圣人之教,变祖宗之法……」
「以至如今天下盗贼成群,民风败坏!」
「某迄今以为恨!」
「欲废此恶制,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奈何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机会……若允中愿意,可否在京城为某留意刑部案件?」
孙固接过司马光递来的文字,借着灯光,看了一遍。
孙固顿时了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他看着司马光:「君实还惦记着呢!」
王安石的慎刑之说,是新法的理论根基之一。
所谓『变风俗丶立法度丶光大先王之政』如此而已。
推翻了王安石的慎刑思想,也就推翻了新法赖以为系的理论基础。
阿云案就是新旧两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最极致对立!
司马光主张的『以礼断狱』丶『春秋决狱』,和王安石秉承的『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情理轻重,则敕许奏裁。若有司辄得舍法以论罪,则法乱于天下,人无所措手足矣』,进行了正面冲突。
双方针锋相对。
最后王安石裹着君权下场,强行推翻了大理寺丶审刑院的裁决意见。
也彻底引爆新旧对立!
这麽多年来,无数旧党大臣,都在图谋着重新找一个案子,借着这个案子推翻阿云案的裁断。
让春秋决狱丶礼法断案,重新回归。
孙固拿着司马光的奏疏,轻轻点头:「老夫会留心的!」
「只是……」他看着司马光道:「君实不要抱有太大希望……」
「都堂宰执丶两宫甚至是少主都不可能同意……」
孙固的其他意见,司马光还能听进去。
但孙固说少主不会同意,司马光就不认同了。
他瞪大了眼睛:「允中所言,有失偏颇矣!少主仁圣聪俊,必知春秋决狱,礼法断案乃圣人之教,天下至理!」
孙固叹道:「君实没有发现吗?」
「少主在即位以前,就是以笃孝名传四方,即位后,更是事事以大行皇帝孝子自居!」
「少主怎麽可能推翻,大行皇帝曾经亲自做出的裁断?」
只要那位少主不愿意推翻大行皇帝当年对阿云案做出的裁断。
那麽,就算是都堂宰执丶两宫都支持,也是无用功!
因为没有人敢逆着他的意志,做出一个不符合他心意的裁决!
即使现在勉强做了裁决,日后他亲政,随时可能推翻!
搞不好,甚至会得罪于他!
而偏生这位少主除了聪俊仁孝之外,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特点就是:记性好,会记仇!
此事,朝野皆知!
韩维丶冯京等人正是知道了这一点,才乖乖的低头服软。
不然,他们怎麽可能这麽简单的就离开汴京?
司马光听着,却是愣住了,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可能。
或者是他不愿意去想的地方。
如今被孙固点破,司马光顿时垂头丧气。
「若如此……」
「吾辈还能有何作为?」
孙固摇头,说道:「能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
「譬如弭兵休战,譬如轻徭薄赋,譬如修订熙宁丶元丰诸多法令……」
「韩子华如今在都堂就做的不错!」
司马光摇了摇头,但在孙固这个最后可能支持他的人面前,他也只能收敛自己的性子,道:「但愿如此!」
于是,隔日,司马光再次上书。
这一次,他主动请郡!
(本章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