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第306章 猛踩油门(1 / 1)

加入书签

('

第306章 猛踩油门

赵煦带着人来到保慈宫的时候,两宫正在长吁短叹着。

一直不下雪,给她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娘娘,要不,遣髃臣去北郊祭天祈雪如何?」向太后提议着。

太皇太后颔首:「也只能这样了!」

「若到正月还不下雪,那麽,老身和官家,恐怕也都得去祈雪才行!」

在大宋就是这样的。

老天爷不下雨/下太多雨,没有出太阳/一直出太阳,下雪了/不下雪。

都得派宰执去北郊祷告天地,宰执若不行,就得天子亲自出马,诚心诚意的祷告。

这是时代决定的。

虽然士大夫们,都已经将汉唐儒生的经义注疏,统统批的一文不值。

可民间百姓依旧是相信的。

所以,才会有这些操作。

先派宰执祈雪,若是下了,自然万事大吉,若没有那也可以拖时间,拖个十天半月,皇帝再出马基本就万无一失了。

如此,基本就可以维护皇帝的神圣性,忽悠住下面的老百姓。

至于你要问:要是皇帝去祈雪/求雨也不成呢?

百年一遇的大灾,你都碰到了,自认倒霉,乖乖下罪己诏吧!

两宫担心的也是这个!

官家新即位,若头一年就遇到不下雪,影响太坏了。

搞不好,下面的百姓会觉得,今年不下雪,是因为两宫听政,阴气干扰了阳气!

于是,心事重重。

赵煦到的时候,才勉强挤出些笑容来。

「太母丶母后,可是在忧心久不下雪?」赵煦请了安后,就熟练的坐到两宫中间,问道。

「唉!」太皇太后叹息一声,道:「官家也看了地方上走马承受的奏疏了吧……」

「永兴军丶京兆府丶河南府还有开封府,十二月以来就没有下过什麽雪……」

「朝野议论纷纷呀!」

赵煦点头,答道:「孙臣也因此忧心啊!」

「这上苍示警,恐怕有因……」

士大夫们不是想让他相信天人感应吗?

赵煦表示:朕现在信了!

这种事情辩经是没有意义的。丶

这既是因为两宫都是迷信的人,也是因为士大夫们其实根本不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赵煦根本做不到,既能说服两宫,也能让士大夫们闭嘴。

索性,打开思路——朕信了!

朕不仅仅信了而且朕还大做文章。

「太母丶母后,孙臣以为,天不降雪,恐怕和狱中有冤情相关……」

「不如下诏永兴军等地,命各路提刑官和州郡判官们,清查各地刑狱,审结积案,力图狱空!」

「至于京师,更当重视,不止要令开封府督促有司,催结陈年积案更当审查三院,看看有无冤案……」

两宫都是点头,她们也是这个想法。

甭管大臣们说的有没有道理,现在,明摆着老天爷不下雪。

在迷信的两宫眼中,这是老天爷在示警啊。

为什麽示警?

要麽有冤案,而且是涉及了大范围的冤案。

要麽就是朝中宰执里有奸臣!

两宫当然不肯承认,朝中有奸臣。

因为,这些宰执要麽是先帝留下的辅臣,要麽就是两宫自己任命的宰执。

若这些人里有奸臣,那就要麽是先帝用人不当,要麽就是两宫自己识人不明。

这……对现在的两宫都是不可接受的。

前者向太后不同意,后者太皇太后不愿意认。

所以,就只能是有冤案了。

赵煦则趁机,悄咪咪的先烧个冷灶,假装担忧的说道:「太母丶母后丶孙臣这心里面,不知道为何还是忧虑啊!」

「若这上苍示警,不止冤案,更有可能是兵祸该当如何啊!」

两宫顿时也紧张起来。

「兵祸?此事何解?」向太后连忙问道。

赵煦叹息着,道:「孙臣听说,当年,西贼元昊反叛之前,大宋也有天灾!」

「孙臣在集英殿,先生们曾说过,要编纂一部《三朝宝训》,以仁庙丶英庙及皇考宝训,教授于孙臣……」

「孙臣这些日子来,在福宁殿中,命人取崇文院中仁庙种种宝训丶德音以自省……」

「无意中,知晓了仁庙宝元元年,西贼元昊反叛前,时任同知礼院宋祁之上书……」

「宋祁彼时,也如今日之御史一般,上书劝谏,言及近年天灾频发,恐是上苍示警,请仁庙修身之章……」

赵煦说着就从怀中取出了那封崇文院里秘藏的宋祁奏疏副本,递给两宫:「太母丶母后都可以看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煦叹息着:「旬月以来,灾异不断……十月暴雨,大名府传警……今又有永兴丶京兆丶河南丶开封等不雪……」

「孙臣,这心中实在担心,将有兵戈起,黎庶伤!」

两宫听着赵煦的话,再看着手里那封仁庙时代的奏疏。

', ' ')('

心也跟着砰砰砰的跳起来。

宝元元年,元昊反叛,旋即就是兵戈连连啊!

三川口丶好水川丶定川寨,大宋接连败绩,汴京城中几乎家家缟素。

「怎会如此?」太皇太后首先乱了阵脚,被吓到了。

「西贼如今不是很恭顺吗?」向太后说道。

「母后,当初元昊反叛前,也没有人知道他会反叛啊!」

「宝元元年,元昊还曾遣使朝贡呢!」

「何况,也未必是西贼……」

「不瞒太母丶母后……孙臣这些日子来,总是常常夜半惊醒……非常不安……」

「六哥怎不和我说?」向太后立刻抓住赵煦的手。

「儿岂敢令母后忧心?」

「若非今日有大臣言及于此,儿也不愿意说这些事情……」

两宫看着赵煦满脸真诚的神色,还有眼中的不安,也都是叹了口气。

「若果然如此,如何是好?」太皇太后叹道。

「只能整军备战了!」赵煦说道。

他看着太皇太后,轻声道:「太母,孙臣所忧心者,倒并非是西贼……」

「我朝与西贼边界,沿边大臣皆上奏曰:城防坚固,军心可用,即使西贼来犯,也可从容应对……」

「北虏如今与我朝友好,也不大可能入寇……」

「孙臣忧心的,是再出一个元昊!」

「若再出一个元昊,国家从此多事!」

两宫顿时被赵煦的话都吓得起了应激。

一个西贼,就已经让大宋三代人不得安生了。

再来一个西贼?

太可怕了!

不过,两宫仔细想想,觉得可能是官家(六哥)自己吓自己。

毕竟,大宋周边,就那麽几个接壤的国家。

北虏丶西贼抛开不谈。

就只有大理丶交趾丶吐蕃和大宋有陆路接壤。

大理国,已经隐身好久了,不像个会搞事的。

剩下的交趾,也被先帝打服了。

难不成是吐蕃?

两宫想着,都忧心忡忡。

她们读过史书,自然知道大唐的时候,吐蕃有多麽强大!

唐末吐蕃衰落,才渐渐失去了危险,可谁也不知道那雪山之上的情况。

万一,雪山上的吐蕃人,再次完成了统一,然后沿着青唐直下。

这大宋边防,是真的又要多一劲敌!

于是,两宫都同意了赵煦的提议。

先在汴京整军备战,提前准备好一支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救火的大军!

这叫有备无患。

也是两宫会做的事情——深居深宫的太皇太后丶皇太后,本来就不太懂什麽经济财政。

在她们眼中,花点钱不算什麽!

哪怕最后证明,这钱打了水漂也无所谓。

只要心安,只求心安就好了!

只是,从什麽地方抽调这样一支可以随时响应四方有变的军队呢?

这就让两宫都有些举棋不定了。

须知,汴京的禁军,现在已经抽调的差不多了。

殿前司丶侍卫亲军丶马步军,曾经环绕汴京内外的军营,现在都已经空掉了。

这些禁军,在宋夏战争后,就陆续被调去西北沿边,从此不再回来。

如今的汴京禁军,其实已经很空虚。

三衙加起来,算上开封府的兵马,只有三万上下。

这也是王安石在京畿搞保甲法的原因——京师空虚,万一有变,北虏或者什麽人长驱直入,勤王大军一时难以赶到,那就完犊子了。

但,随着韩绛上台,渐渐罢废了除了沿边丶河北丶河东的保甲法后,过几年汴京城连保甲民兵都没有几个可用了。

赵煦看着两宫的样子,轻声建议:「太母丶母后,不如以诏旨,从河北抽调一万驻泊禁军回京……」

「同时,从汴京的禁军之中,选出曾在沿边更戍的指挥十个,交于大将整军丶修武,以备不时之需……」

「如此有五千久经阵战之师在手,即使忽然有警,也不至于被贼寇打个措手不及!」

太皇太后听完,问道:「河北抽调了一万禁军,万一河北有事……」

赵煦笑道:「不会的!」

「北虏如今之主,有求于我朝,何况北虏皇太孙和孙臣还是『知己同学』,已经多次互赠文章丶笔记了!」

「由此可见,北虏主及其皇太孙,该是守礼之人,不会贸然与我朝交恶……既然北虏无信,在京的禁军也可以立刻驰援……」

两宫终于被说服,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对视一眼后,就对赵煦道:「还是官家想的周到!」

向太后跟着道:「六哥果然是聪俊之君!」

(本章完)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