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第457章 太皇太后终於死心了(1 / 1)
('
第457章 太皇太后终于死心了
韩绛将役法丶青苗法检讨丶实践过程内暴露出来的问题,简单的介绍一遍,就已经花了差不多一刻钟时间。
两宫听完,互相对视一眼,脑子都感觉有些嗡嗡嗡的。
显然,韩绛所说的那些事情,她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清楚。
这也不能怪她们。
她们这辈子都不知道什麽叫疾苦。
就以太皇太后来说吧,她这一生过的最苦的时候,应该是刚刚嫁给英庙,在濮王邸的那个小院子里当十三团练夫人的时候。
而英庙当团练使时,生活条件怎麽样呢?
赵煦上上辈子,被身边的经筵官们要求去读《三朝宝训》的时候。
就从三朝宝训中,看到过一个故事。
英庙在藩时,某次上朝,曾因殿中侍者粗心大意,弄丢了一条价值三十万钱的犀带。
侍者谢罪,英庙却并没有怪罪他,反而安慰丶劝勉。
这个故事,本意是要教导赵煦做一个宽厚仁爱之君。
却也不小心,将仁庙在藩邸时的生活水平暴露了出来。
一条犀带,就价值三十万钱。
那,他全身上下的服饰加起来,至少价值千贯以上才对。
所以,指望两宫这样从小锦衣玉食,常年居住在深宫之中的女人,去理解和感受,老百姓的生活艰涩和困苦,那是做梦。
这一点,赵煦是有发言权的。
因为他的上上辈子,本质上也差不多。
好在,他在现代留学十年,替他彻底补足了这个短板。
在现代的那十年时光,虽然他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舒适的象牙塔内。
可终究,他的身份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始围绕他,逼着他去接触和面对。
于是,趁着两宫还在迷糊,赵煦开始掌握主动权。
他感慨一声,叹道:「难怪皇考在时常常教导朕,五代之弊,根深蒂固,晚唐之祸,延续至今!」
「朕过去还不懂,如今,听了相公之言,方知皇考圣训,鞭辟入里!」
「陛下圣明。」韩绛和吕公着对视一眼,旋即深深俯首。
帷幕中的两宫,却是脑瓜子更加糊涂了。
役法丶青苗法,怎麽就变成晚唐五代之弊了?
什麽情况?
于是,太皇太后问道:「官家,这役法丶青苗法,怎就和晚唐五代有了干系?」
明明是王安石发明出来,祸国殃民的东西。
怎就和八竿子打不着的晚唐丶五代有了联系?
向太后却是坐着,若有所思,想起了在闺中时父兄与她说过的那些国朝典故。
赵煦回身低头,答道:「奏知太母,此事说来话长……」
「以孙臣从经筵上所知,以及平日里,自己在东阁看书所得而言……」
「大抵脉络,却得从唐德宗任用杨炎,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开始说起。」
说着赵煦便用着简短的语言,对这位太皇太后科普了一下历史。
自然是略过这过程里的血雨腥风,同时也省略了无数人的努力过程。
只是简单的将两税法后,历代为了搞钱,不断对百姓层层加码,敲骨吸髓的经历介绍了一遍。
于是,最后的结果就是:万税丶万税丶万万税。
包括现在的免役法,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加税。
于是,中唐以后的百姓负担,就在这一拉一扯间,凭空增加了好几倍。
赵煦介绍完,就对两宫道:「故此,皇考在日,曾多次教诲于我,我朝自立国以来,晚唐丶五代之弊实多,天下皆苦于此也。」
这正是大宋,之所以给很多人一个拧巴感觉的原因。
因为,大宋他压根就不是汉唐那样,通过砸碎旧王朝而建立起来的新王朝。
大宋是在晚唐丶五代的残躯上,重新长出来的。
看着立国也就百三十年,对一个王朝来说,似乎很年轻。
但实则,大宋王朝这个实体的很多脏器,都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它们就像是赵煦去景灵宫祭祖乘坐的那辆玉辂一样,外面看着光鲜亮丽,其实内里早就已经朽坏丶腐蚀了。
稍微走快一点,就会嘎吱嘎吱的响起来。
搞不好哪天就可能当场散架。
两宫听完,面面相觑。
哪怕向太后,也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论调。
在殿上的两位宰相,已经持芴再拜:「先帝明见万里,遗陛下以智,臣等为天下贺。」
在心中,这两位宰相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
虽然,他们早就习惯了也接受了,当今的少年老成与智慧。
也差不多接受了『先帝曾私下多次教诲丶叮嘱当今』的设定。
因为,很多事情,假若不接受这些设定,就无法解释了。
但此刻,他们还是被震惊了。
先帝过去在宫中,会连这样的事情,也掰碎讲给当今听?
他有这麽多时间吗?
两位宰相对视一眼,然后都收回目光。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假如先帝在时,当今就已经和现在这般老成丶聪慧了。
那麽先帝绝对会将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教导这位长子。
尤其是在元丰七年后,先帝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开始安排后事的时候。
他绝对会将多数时间抽出来,用来培养自己的继承人。
仔细想想也是!
先帝驾崩前,当今就已经搬进庆宁宫,住了差不多半年多。
在庆宁宫外围,先帝所用皆其心腹爪牙。
庆宁宫内,更是精挑细选。
足可见先帝对当今的重视!
所以啊,这位恐怕早就在心中,矢志于振兴父辈的事业了吧?
吕公着想到这里,心中就多少有了些苦涩了。
他开始对韩绛之后,章惇上台的未来,感到忧虑。
「司马君实的忧虑,倒也不无道理。」他在心中感慨着。
……
帷幕内的两宫,脑瓜子到现在都还是嗡嗡嗡的。
她们费了不少功夫,才终于消化掉了今天涉猎到的新知识点。
从晚唐到五代再到大宋,从两税法到杂役丶力役丶色役。
这些东西是身边的人不会和她们说,大臣们就算说了,也是一笔带过的内容。
如今骤知之下,自然难免心烦,有些不太想碰这摊烂摊子了。
于是,太皇太后试探着问道:「官家,这役法改来改去,总归是不爽利,何不恢复仁庙嘉佑旧制?」
赵煦还没有回答呢。
韩绛和吕公着就已经持芴而前:「娘娘不可啊!」
「为何?」太皇太后不太高兴了:「恢复嘉佑旧制,最多也就是让一等户丶二等户吃些亏罢了。」
「哪像现在,天下州郡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 ' ')('仁庙嘉佑之制,在她心中的地位本来就极高。
两位宰相再拜,韩绛进言道:「奏知太皇太后,嘉佑役法,实则在嘉佑之时,就已难以维系!」
「朝野有识之士,如已故的范文正公丶富韩公丶韩魏公,以及如今在朝的文太师丶张节度等元老,都曾纷纷奔走丶呼喊……以为天下第一大弊也。」
太皇太后就不乐意了。
她问道:「那缘何老身常听人言,役法之弊,不便于百姓?」
吕公着叹息一声,只能出来拜道:「奏知娘娘,此乃小人怨怼,诽谤朝政之言,不足为信。」
赵煦见着,嘴角就溢出些笑容来。
这就是吕公着。
别看他平日里,对王安石的免役法丶青苗法总是满脸不屑。
但实则,真要罢废的时候,他就又会往回找补了。
就像上上辈子,司马光执意要尽罢新法。
吕公着就一直扭扭捏捏,不肯配合。
最后还是司马光死前,握着他的手,逼着吕公着答应罢废的免役法。
原因?
吕公着可太清楚,免役法和差役法的区别了。
免役法,要的只是钱。
差役法要的却是别人的命,甚至是大宋的命!
太皇太后见着此景,不由得看向赵煦:「官家觉得呢?」
赵煦笑了笑,答道:「奏知太母,皇考在日曾教过朕,皇考言:嘉佑役法,实是利归于下,而怨归于上!」
「皇考原话是:嘉佑役法,常使一小吏可破一家,令一大户灭门,而朝廷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长此以往,甚至可能酿成不忍言之事……」
韩绛丶吕公着顿时持芴匍匐:「先帝神圣,洞见万里,臣等感佩!」
这正是嘉佑役法,必须改,也不得不改的原因。
须知,如今的大宋社会,处在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
汉唐的门阀世家体系,已经被彻底摧毁丶消灭。
而明清时代的地方宗族体系,现在还只有一个萌芽。
如今大宋社会,依旧沿袭着汉唐以来,诸子析产的传统。
也就是父母在,居一家,父母亡,诸子各分家产,各为一家。
所以现在的民间,并没有一个强大到足可对抗官府的势力。
像明清时代,那种皇权不下乡,宗族族长关起门来,可以用宗法处置丶决断大部分乡民矛盾的事情,在大宋是没有土壤的。
因为,构成明清宗族社会底色的物质基础是祖田丶祭田等等族产。
在掌握了这些财富后,族长就可以决定,谁家吃饱,谁家饿肚子,也可以决定谁家的孩子可以读书,谁家的孩子只能去放牛。
而现在,所谓祖田丶祭田什麽的,才刚刚萌芽而已。
这还是范仲淹带起来的风潮。
范仲淹在家乡,设置义庄丶义学丶义田,以养范家子孙。
很快就会有人发现,这个办法的妙处。
因为,义庄丶义学丶义田,属于宗族所有。
可以免于诸子析产,可以被子孙世代传续下去。
等于给家族托底,让子孙再不济也能靠着族产生活。
聪明人很快就会打起范仲淹的旗号,开始在家乡修桥补路,捐田助学。
类似的操作,在现代也有。
以慈善之名,用信托之术,规避遗产税。
扯远了。
回到现在的大宋社会,这是一个没有世家门阀,也没有宗族的社会。
这就意味着,普通百姓和官府之间没有什麽议价能力。
官府手中掌握着普通人的生杀大权。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在熙宁变法前的普通人若是忽然暴富了。
猜猜看,他会遭遇到什麽?
答案是:衙前役。
所谓衙前,在过去分为两种,一曰:长名,二曰:乡户。
前者就是所谓的胥吏,父死子继的肥差。
后者则是让人闻风丧胆,让天下州郡富户瑟瑟发抖的恐怖所在。
因为这玩意,可以很轻松的搞死一个在地方上富裕大户,让其倾家荡产丶家破人亡。
为什麽?
因为乡户衙前,一般乾的都是转运物资或者输送赋税的差事。
一个衙前,带着他的任务踏上道路的那一刻开始,就将沦为各方贪官污吏敲诈丶盘剥的对象。
在熙宁变法前,汴京城就来过一个两浙的衙前。
这位衙前,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他要送的东西,送到了指定的地方。
猜猜看,他这一路上,花了多少钱?
答案是一千贯。
再猜猜看,他要运送的东西价值多少?
两匹绢,几串铜钱,总价值不超过五贯。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宋天下州郡的富户们,纷纷想方设法的降低之的户等,以避免自己达标。
躺平者有之,自残者有之,自杀者更是比比皆是。
当然,也有那强人,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
这就是欧阳修在给仁庙的奏疏中感慨:今盗贼一夥多过一夥,一夥强过一夥的源头。
所以,差役法早就不得不改,也不改不行了。
帷幕中的太皇太后,沉默了许久,她也琢磨出些味道来了。
特别是赵煦点破了『使怨归于上,而利归于下』后,她立刻想明白了,差役法最大的弊端在哪里?
在朝廷承担了一切风险和责任。
但好处,却全都落在了下面的胥吏丶官员手中。
等于朝廷给这些发了一张空头交子,任由他们在上面填数字。
这个时候,向太后趁机悄悄的对她道:「娘娘,新妇以为官家所述先帝之言甚有道理!」
「想那乡中富户,皆是地方头面人物,奢遮人家,素来在乡中有威望。」
「彼若落难,因此怨怼朝廷……」
「恐黄巢之辈,从中出啊……」
太皇太后一听,彻底的对差役法死心了。
因为这正中她的死穴。
黄巢当年是个什麽人?不过是私盐贩子而已。
但他就一脚将大唐给踹倒了。
现在的大宋,比之当年的大唐,可危险的多。
大唐时,至少四夷还没有什麽威胁。
现在呢?
大宋若是出了问题,恐怕北虏丶西贼,都要起兵来寇了。
于是,她点点头,道:「老身知道了。」
(本章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