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朕爱大臣!(1 / 1)
('
第480章 朕爱大臣!
「官家,事情大抵便是如此……」
蔡京持芴而拜,将事情的经过,大略的介绍了一遍。
赵煦听完,眯起了眼睛,轻声呢喃了一句:「是吗?」
「不应该吧!」
「再怎麽说,权知滑州,也是故宰相之子呢!」
「而且朕记得,权知滑州还是去年蔡相公在出判泉州前,蔡相公亲自向朕保举的。」
「相公言:故宰相丶充司空赠侍中,吴公讳正宪子安持,才学甚佳,为人谦和,可为一州之用。」
「朕还想着,是不是可以大用呢!」
「怎就做出这等不智之事了?」
蔡京持芴而拜:「有个事情,官家或有所不知……」
「润国公当初保举吴安持,出任权知滑州,乃是为了了结一桩旧年的恩怨……」
「嗯哼?」
蔡京小心的道:「此事涉及文太师之子文及甫,以及权知滑州吴安持。」
「?」赵煦自然知道那个事情,但他不会说。
蔡京只好硬着头皮,与赵煦科普了一番,当年那一场闹得朝野沸沸扬扬的大戏。
那是一场典型的裙带关系加金钱酿成的窝案。
乃是发生在元丰三年的事情。
当时,相州观察判官陈安民,捅出了一个篓子。
他在审案时,将两个本不该被处死的犯人处死了。
而且没有按照正常程序,上报审刑院丶大理寺覆核,就在相州处死了。
这其中的猫腻和问题,只能说懂的都懂。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大宋也不稀奇,每年都会发生几十起。
只要上面不出问题,这个事情打个哈哈也就过去了。
可偏生,当时的审刑院,在新党控制中。
而这个陈安民,早就被新党盯上了。
因为,此人虽然只是一个观察判官,却和旧党的两个大佬关系密切。
他是文及甫的亲舅舅,而文及甫又是吴充的女婿。
打了他一个,就可以同时抽文彦博丶吴充这两个人的大嘴巴子。
所以,就在陈安民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时候,审刑院从天而降,直接指出了他判案丶处死犯人的问题,于是案子被发到开封府重申。
慌不择路的陈安民,先找了自己的外甥吴安持,吴安持又去求了自己的妹夫文及甫。
当时,吴安持是太常博士,而文及甫就不得了,乃是时任大理寺评事。
更要命的是,吴安持还把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吴充,吴充写了条子给了下面。
也就是他的亲信心腹,时任中书中书刑房检正公事刘奉世。
刘奉世于是按照吴充的意思,对案子进行了干涉,开始下场拉偏架,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事情到了这个事情,已经完全失控。
因为这个案子,已经从最初的冤假错案,变成了现在确凿无比的结党营私。
涉及的人,上至宰相,下到地方州郡官吏。
还把吴充丶文彦博甚至韩琦之子韩忠彦也给卷了进去——当时的相州知州,正是现在的礼部尚书韩忠彦。
而韩忠彦在这个事情里面也不乾净,他害怕被牵扯,所以也在这个事情里面使了力气。
但,在旧党的人,抱团的时候,他们忘了一个要命的东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审刑院的人,既然敢对陈安民动手,自然早就有了周密布置,而且得到了上面的支持。
时任右相王珪,以及时任侍御史知杂事蔡确,早就在旁虎视眈眈。
见着吴充如此不智,旧党居然开始抱团。
王珪丶蔡确,欣喜若狂。
他们瞅准时机,对旧党发出致命一击。
直接把案子,上报到了御前。
接下来的事情,就没有什麽好说的了。
赵煦父皇,在知晓旧党抱团,结党营私后,勃然大怒,直接将案子从开封府丶大理寺,转给了新党控制的御史台。
并拜蔡确为御史中丞,全面负责调查审理。
而蔡确也不负所托,拿到了确凿的人证物证与口供。
将这桩从冤假错案开始,后面通过裙带关系丶人脉网络丶行贿编制起来的案子,彻底审查清楚。
于是,陈安民勒停丶除名丶编管。
文及甫丶吴安持,皆编管地方居住。
刘奉世,贬为蔡州粮科院。
就连韩忠彦,也吃了瓜落,被罚铜丶加了磨勘,没过多久,调回了京城。
吴充受此案连累,只能上表辞相,旋即以观文殿大学士,充西太一宫使,不久病逝。
此案,新党大获全胜,旧党一败涂地。
蔡确正是在此案中靠着踩包括吴充在内的无数旧党大臣,平步青云。
当然了,蔡京是个聪明人。
他可不会把案子的实情,完完全全仔仔细细的和赵煦介绍。
只是简单的梳理一下案情,然后将关键信息告诉赵煦——这个吴安持啊,不老实,过去就结党营私,脾气大的很。
润国公之所以保举他,完全是出于人情世故。
赵煦听完蔡京的描述,心里面就笑了起来。
这些大臣呢!
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人精。
抓住机会,就想误导他的判断。
「幸好,朕在现代留过学,这些案子里的弯弯绕,朕比谁都明白!」
「嘿嘿……」
「正好,朕也想给吴安持这个混帐,一个教训!」
「若是可以借这个机会,拆了吴安持和王安石女儿之间的婚姻就再好不过了。」
王安石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这个时候已经病逝在江宁了。
但如今,他依然活蹦乱跳。
从赵煦掌握的情报来看,王安石现在在江宁,甚至很有闲情雅致,还写了好几首新的诗词。
其中两首,送去了登州,是他和苏轼的唱和之作。
如今这个状态下的王安石,只要心态放平,再健康的活个三五年不成问题。
但赵煦知道,想要王安石继续健康的活下去。
那麽,就还得给他拆一个雷才行。
王安石除了政治上的困扰外,他这一生最大的几个心结,都来自于对子女的愧疚。
长子王雱英年早逝,对他打击极大。
而长女王氏的不幸婚姻,则是王安石晚年最大的遗憾。
毕竟,当初就是他一力做主,将自己的长女嫁给的吴安持。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这首王安石送别爱女的诗,就足以证明他内心对爱女的愧疚以及对爱女不幸婚姻深深的悔恨。
若是可以逼迫吴安持和王氏和离。
让王氏回到王安石夫妇身边,赵煦感觉,王安石的晚年,应当无憾矣!
于是,他看向蔡京的眼神变了。
这个事情,还真只有蔡京才办的成!
', ' ')('心中念头一转,赵煦就对蔡京道:「这样啊……」
「若是如此的话,这位权知滑州,还真是有些跋扈呢!」
「可怜那报童何辜,竟招致此祸!」
「对了……」赵煦忽然问道:「蔡卿可知,那权知滑州缘何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对报童行凶?」
蔡京低着头,小声的说道:「臣不知,只是听开封府司录参军事王敏言,似乎有证人听到,权知滑州,痛骂报童出生卑贱,乃是『无父无母之杂种』,或是因报童向其推销小报,触怒所致!」
蔡京自然不会错过这麽好的给吴安持上眼药的机会。
当然,他很聪明,不会自己冲锋陷阵,而是把王敏架起来。
赵煦听着,嘴角抽搐了一下。
「无父无母?」
「无父无母就可以被人随意折辱了?」
「圣人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知滑州,可曾读过这圣人教诲?」赵煦问道。
蔡京低下头去。
「替朕问一下这位权知滑州!」
「看看他的圣贤书,究竟是怎麽读的?」
赵煦当然也不会直接干涉具体案情。
这只是一个小案子。
再怎麽上纲上线,也只是治安案件。
哪怕从严从快从重处理,撑死也不过责罚几句的事情。
事后,吴安持依然可以拍拍屁股回去做他的权知滑州。
可赵煦不会这麽放过他的。
是!
正常的条贯丶制度和法令,都无法处置吴安持。
朝野上下,也决不会让赵煦,开这麽一个先例的。
区区两个报童被打而已。
多大的事情!
可赵煦是天子,是皇帝!
只要换个思路,这个事情就好办了。
朕是宽仁天子,是仁圣之君。
朕对所有大臣,都充满了爱护。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嘛。
所以,赵煦才会让蔡京去好好问问吴安持——你的圣贤书谁教的?怎麽读的?怎连圣人教诲也敢抛之脑后?卿还是士大夫吗?
蔡京听着,莫名的想起了,那位如今还在太学之中,被勒令单独居住,在指点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官家委任的指点的大儒教诲的那位驸马都尉郭献卿。
蔡京可听说了,自从郭献卿进了太学。
就是单独居住,平日里除了官家委任的太学教谕丶大儒的讲经外,就只能见到魏国大长公主。
连大长公主身边的婢女,都不允许随公主入见。
在这样的环境下,公主和驸马感情,日益恩爱。
据说,魏国大长公主,如今已有了身孕。
真真是笑煞了汴京众人。
宫中太妃和魏国大长公主,都因此对官家感恩不已。
如今,蔡京听着官家的话,心中的弦被莫名拨动。
于是,他躬身再拜:「臣谨奉诏。」
赵煦颔首:「问清楚了,卿便回复朕。」
「朕倒是想知道,是什麽,让一位国朝宰执之子,诗书礼乐满腹的士大夫,连圣人教诲也不放在心上了!」他沉痛的说道。
「诺!」蔡京再拜。
……
送走蔡京,赵煦摩挲了一下双手。
然后就将冯景叫到身边,对其吩咐道:「冯景啊,汝以我的名义,去一趟文太师府邸,将蔡京方才所上禀的事情,告知太师一下……」
文彦博的面子,还是得给的。
再怎麽说,这个事情都发生在文府门口,而且吴安持还是文彦博的亲戚,再怎麽样都得和文彦博通个气。
「诺!」冯景躬身再拜。
「另外……」赵煦叫住了冯景,对他嘱托道:「汝替我问问太师……」
「当年,吴正宪公可教过权知滑州圣人仁恕之道?」
「若是有,缘何权知滑州,竟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都不懂?」
「朕很痛心啊!」赵煦叹道:「大宋宰相之子,一州之亲民官,竟连两个柔弱丶孤苦的报童都不能体谅!」
「其又该如何体谅那一州百姓?」
「圣人仁恕丶宽仁丶爱民丶亲民之道,于大宋可谓任重道远也!」
别的先不说,先把吴安持架到火上烤起来,也不追究他的罪责,问责他的行为。
就抓住圣人之道,就盯上仁恕宽厚之教这个政治正确的高地。
赵煦相信,以文彦博的智商,是会懂他的潜台词的。
文彦博也应该会配合他的。
冯景认真的将赵煦的话,在心中牢牢记下来,然后才拜道:「臣明白了,臣会将大家的德音,原原本本,告知太师。」
……
文彦博,静静的听完了,那位官家身边的大貂铛,转述而来的官家德音。
然后,他就面朝着福宁殿方向拱手,老泪纵横的说道:「官家仁圣,深谙圣人之教,明仁恕之道,实乃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
这个态,他必须表。
天子仁圣,崇慕圣人之教,以仁恕为本,宽厚为政。
这是所有士大夫做梦都想要的天子。
只不过,文彦博总感觉,当今官家的那些话,怎麽越听越像是史书上,汉文帝的那些套路?
丞相,朕之所重,其为天下先……
匡扶汉室,诛杀诸吕,权倾朝野的丞相陈平丶周勃,就这样被解除了权力,被赶回了封国。
淮南王,朕之弟也,吾不忍致法于王,其与两千石议之……
吾不忍治罪于王,其赦死罪……
好好的淮南王,就这样绝食而死。
以及,那个史书上的名场面——派一堆大臣,天天去国舅薄昭家门哭丧丶报死,生生逼死了自己的亲舅舅。
而当今的手段,文彦博感觉,可能比汉文帝还要委婉。
他居然派人来问老夫——吴安持的圣人之书丶仁恕之道是谁教的?
这不明摆着,就是吴充教的?
所以……
官家什麽意思?
让老夫出面,来批评一下吴充教子之道?
也不是不行。
但得先谈谈口风,看看官家态度,是否和自己所想一样。
于是,文彦博对冯景道:「冯邸候请稍后片刻,老夫当写一封奏疏,呈与官家御览。」
他是平章军国重事,还是太师。
品评天下臣子失德丶失态丶失礼之事,本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本章完)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