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三家分关中(兄弟们中秋快乐!)(1 / 1)

加入书签

('

第402章 三家分关中(兄弟们中秋快乐!)

这话一出,不仅李云愣在了原地,连杜和也忍不住看向自己的兄弟,失声道:「叛军被灭了?」

杜谦将手里的信递给李云,然后对着杜和苦笑道:「三哥,怪就怪在这里,几个节度使此时都已经进了关中,对京城围而不打,十几万叛军依旧驻扎在京城里,但是王均平…」

「死了。」

杜和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缓缓说道:「这些乌合之众,不攻自溃了。」

另一边的李云,正在翻看杜谦递过来的书信。

这是从关中急送过来的书信,准确来说,是京城里的人,想方设法从京城里送出来的书信。

大概在十天前的晚上,京城里近千人闯进了皇宫里,据说是在寝宫之中,将女人肚皮上的王均平给拽了下来。

不管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麽事情。

第二天,王均平的头就被挂在了皇宫城楼上,但是只挂了半天。就被人收了回去。

此后,京城里的叛军就彻底大乱了起来,几方势力激斗,还有人打开了城门,乌泱泱从京城里跑了出去,四散而逃,只求能够避开官军,逃得一条性命。

而这封信里的消息,正是在城门大开之后,被带出京城,后来入得杜家人耳中,又传到了杜谦手里。

李云放下书信,低头喝了口茶水,脸上看不出表情,但是心中思绪万千。

他跟王均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行。

裘典,王均平,跟他都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行,这两人之死,都可以给他带来一些教训。

王均平,显然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或者说死在了自己属下手中。

这是因为他在「创业」初期,对队伍的建设不扎实,以至于后期快速膨胀的时候,他虽然有自己的亲信,但实际上军队内部,已经山头林立。

再加上接连吃了败仗,他这个领袖的地位便一天弱过一天,被围城数月之后,终于死在了内乱之中。

见李云看完了信,杜谦看了看李云,轻声道:「城里的叛军出了这种乱子,甚至有人开了城门,但是驻扎在附近的几个节度使,俱一动不动。」

李云再一次低头喝茶,轻声道:「他们想打,一早就打下来了。」

「拖到现在还不打,一来是不想损耗自家的力气,二来…估计是关中那几个节度使,还没有谈拢各自分得的好处。」

杜和站在一旁,听了李云与杜谦的对话之后,皱了皱眉头道:「这些藩镇,几乎个个世受国恩,现在竟都这般唯利是图!」

杜谦拉着杜和走到一边,轻声说道:「三哥,年关将近了,咱们准备多给下面的人发些过年钱,你去算一算,看看需要多少花销。」

杜和看了看自己的胞兄弟,无奈道:「你就是想要把我支走,罢了罢了,我去算。」

说着,他对李云低头拱手道:「使君,属下告退。」

李云起身,笑着说道:「三兄慢走。」

等他离开之后,李云看了看他离去的背影,笑着说道:「杜家的三哥,做事情是认真的,就是想事情有时候想的简单了。」

「所以父亲才会让他去做户部的事情。」

杜谦笑着说道:「户部的帐,需要认真的人去算,但又不能让想法太多的人去算。」

李云坐回了主位上,示意杜谦坐下,等杜谦落座之后,李云给他倒了杯茶水,才缓缓说道:「王均平之死,有些蹊跷。」

「按照道理来说,即便叛军内部出了乱子,在这种被官军围城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绑了王均平,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藉以掌控整个叛军。」

「这样一刀杀了,整个叛军定然四分五裂。」

李云低头饮茶:「太蠢了。」

杜谦一怔,随即笑着说道:「本就是一群无甚见识的人聚拢在一起,才做出了些事情,他们要是聪明,便不至于进了京城之后,干出称帝这种蠢事了。」

李云摇头道:「真要是蠢,不可能聚拢十几万人,闹出这麽大的声势,甚至还把朝廷逼到了西川去,这些叛军之中,只要是成了主要将领的,没有一个会是蠢人。」

杜谦对于兵事,倒不是特别敏感,他想了想之后,说道:「二郎的意思是,有外部势力牵扯进去?」

「这个时候,能干涉京城里情况的,似乎…似乎只有城外的几个节度使了。」

李云依旧摇头,轻声笑道:「那几个节度使,进关中都这麽久了,他们的兵力加一起,在人数上都已经超过了叛军,真要是一心收复京城,京城早就恢复了。」

「我觉得。」

', ' ')('

他也没有隐瞒,而是看着杜谦,开口道:「是朝廷派人,做了一些工作。」

「朝廷?」

杜谦有些惊讶,他看了看李云,然后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喃喃道:「是了,现在那几个节度使一直拖着,说不定要在关中留下多少后手,朝廷但凡还有回到关中的想法,便不可能不着急。」

杜谦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继续说道:「叛军被围了这麽久,一定人心惶惶,朝廷只要给出招安的条件,拉拢一批人不是什麽问题,而王均平一死,叛军内部大乱,几个节度使就没了继续观望的理由。」

李云低头喝茶道:「这封信上,已经是十天前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几个节度使说不定已经进了京城了。」

他看着杜谦,笑着说道:「受益兄猜一猜,朝廷多久能够返回关中?」

杜谦思索了一番,缓缓说道:「哪怕现在这个时候,京城已经收复了,朝廷从西川立刻动身,那麽多人,那麽多事情,拖拖拉拉的,至少要明年年中,朝廷才有可能复归关中,回到京城里。」

李云深呼吸了一口气,放下茶杯道:「朝廷回到京城,短时间内自然不可能,但是叛军一灭,朝廷说不定就要发号施令了,像我这样已经占了大半江南东道,还有一部分江南西道以及一部分淮南道的地方招讨使。」

「说不定就会成为朝廷眼中的乱臣贼子。」

杜谦摇了摇头:「朝廷无兵可用。」

他想了想,又说道:「如今的江东,也不是半年前的江东了,那些节度使想取江南,也会担心被人家渔翁得利。」

「我觉得…朝廷依旧会对江东怀柔,让地方上的势力自己去竞斗。」

李云微微有些出神,他思忖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朝廷后续如何,我也看不分明,但是局势一天一个模样,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他顿了顿之后,突然话锋一转。

「我想派兵去取庐州。」

「取下了庐州,咱们至少是在江东,能安全很多。」

杜谦想了想,然后笑着说道:「兵事方面,我一窍不通,这些事情,二郎还是自行决断罢。」

李云「嗯」了一声,轻声道:「让苏将军,去取下庐州。」

这个时候,苏大将军的陵墓已经建成,苏晟虽然还在守孝的阶段,但人已经返回钱塘郡继续领兵了。

江东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规模的阶段,不必李云每逢战事都亲力亲为了。

正好也试一试,钱塘驻军的成色。

………………

关中,京城。

京城的西边和北边两个城门,已经完全打开,时不时有人从城里往外逃。

如果眼力比较好的,从远处往城里看去,就能看到,城里已经到处都是尸体,显得颇为阴森。

而此时,已经僵持了十天的朔方节度使韦全忠,河东节度使李仝,以及范阳节度使萧宪,终于聚在了一起。

三位节度使,各自领兵,站在京城城外不远处,目光都看着城门洞开的京城。

韦大将军背着手,看了看一旁两位大将军,笑着说道:「二位仁兄,现在京城里分明已经乱起来了,只要领兵进城,便可以轻取京城,恢复国都,立下不世之功。」

「我朔方军已经打了太久,二位仁兄一路赶来舟车劳顿,这份功劳,便让给二位了。」

范阳节度使萧宪轻声道:「朔方军打了这麽久,我现在去取京城,岂不是摘朔方军的桃子?」

三人之中,河东节度使李仝年纪最大,他看了看两个同僚,叹了口气:「京城已经是囊中之物了,还是先商量好迎回天子的事宜。」

「再行攻城罢。」

韦全忠脸上满是笑容。

「是该好好商议,免得其他藩镇,再横插一手,抢了我等的功劳。」

萧宪沉声道:「关中,只我等三家。」

李仝背着手,有些佝偻的看向京城,不过他也同意了这句话,缓缓点头。

「只我等三家。」

祝读者老爷们中秋快乐!!

(本章完)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