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江湖春典(1 / 1)

加入书签

第9章 江湖春典

这个年代,没那麽多趣闻。

喝了汤,吃了肉,砍柴累了一天村民们没有过多闲聊,吐槽了一会儿,就靠在墙上休息了。

而张静清和张之维则在一旁闭目打坐。

一时间,石庙中顿时陷入了一片宁静当中,只有火堆燃烧时发出的啪啪的声响。

时间慢慢流逝,外界的雨越下越大,在天完全黑了以后,外面又隐隐传来了一阵人声。

「老大,你看,前面有座石庙,里面还有火光。」

没一会儿,石庙的门被「砰」的一声推开。

几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长刀的汉子走了进来。

村民一看,都又紧张了起来,手下意识的紧了紧手里的柴刀。

张之维看了一眼师父,见张静清则不闻不问,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便也继续打坐起来。

「各位打扰了,这雨太大,外面不兴待,只好进来借宿一宿,还请诸位多担待担待。」

领头的那人抱手说道。

说完,他摘下斗笠,露出一张长满胡子的沧桑脸庞,一看就是混江湖的,「不好惹」三个字,几乎是刻在脸上。

几个村民连忙说客气客气了,然后请他们自便。

随后,大胡子过去和村民交谈了几句,要了点柴,在石庙的另一边升起了一团篝火。

一帮人围着篝火,一边吃着自带的乾粮,一边有说有笑。

一人笑道:「并肩子,啥时亮青子招呼?」

大胡子回复道:「灯笼扯高一点,那些个水码子是个黄草窑子!」

那人又道:「那个化把像火点!」

大胡子回覆:「零毛碎琴,算求,那个化把有点顶了瓜!」

谈话间,大胡子环视四周,目光有意无意在身形高大的张之维身上徘徊。

村民人听不懂这些人在说什麽,在小声议论。

「这是哪里的方言,怪怪的。」

「谁知道呢?对了,叔,这几个汉子看起来像是本领高强之辈,要不要请他们去降服那吃人的熊瞎子。」

被叫叔的那个老人摇头道:「别,我看这几个人不像善茬,引狼入室可不好,还是去找那些信誉在外的刀客吧!」

…………

…………

张之维也听不懂对面在说什麽,但他觉到了大胡子目光中的敌意,此人没安好心。

传音道:「师父,这些人嘀嘀咕咕的在说什麽?」

张静清传音道:「他们说的不是什麽方言,是江湖春典里的黑话……」

旋即,张静清给张之维解释了一番。

这世道里,各行各业,囊括了三教,及八门九流,还有各方地域的世家,帮会丶堂口丶乃至各路黑白两道势力的统称。

这便是异人的江湖,江湖就是没规矩,谁权大丶钱多,谁就是规矩。

坐次要分先后,人要分个三六九等,江湖更得分个三教九流,高的看不起矮的,贵的瞧不起贱的,富的更是欺凌穷的。

其中三教,也就是释儒道,他们龙虎山天师道,就是三教中的道教。

而所谓的江湖春典,就是一种只流行于三教之外的九流行当之间的黑话。

当然了,为了方便行走江湖,很多三教里的人,也会说几句黑话,张静清这个天师就会,想来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儿。

在师父张静清的解释下,张之维勉强听懂了那几个蓑衣人的话。

那个蓑衣人说的「并肩子,啥时亮青子招呼?」

意思是「兄弟们,啥时候亮兵器动手?」

其中,「并肩子」指兄弟们。

后世电视剧里,经常能听到有人喊「并肩子上」,意思就是兄弟们上。

「青子」就是指兵器,「招呼」一般是动手的意思。

而大胡子说的「灯笼扯高一点,那些个水码子是个黄草窑子!」

意思是「眼光放长一点,那些个农村人是穷逼,没有钱。」

「灯笼」是眼光的意思,「水码子」指农村人,「黄草窑子」指穷逼。

蓑衣人又说「那两个化把像火点!」

意思是「那两个道士像有钱人!」

其中,「化把」指道士,「火点」是有钱人。

大胡子又回覆:「算求,那个化把,顶了瓜!」

意思是「还是算了吧,那个道士看起来有点可怕!」

「顶了瓜」意思是可怕的很。

主要是张之维的身高有点唬人,在这个人人面有菜色的年代,接近一米九,一看就知道不好惹。

大胡子的目光在张之维身上徘徊许久。

最终,按下了心思,没了作恶的打算。

江湖上有句谶言,有四种人少惹——道士,和尚,女人,小孩。

如今荒山破庙,一下遇到两个道士,而且其中一个还高大的过分,无论怎麽看,这道士也不像是个好相与的小角色。

行走江湖,招子要放亮点,这个道士惹不得!

大胡子自语了一句,收回目光,用黑话警告自己的同伴不要惹是生非。

「是一群杀人越货的强盗啊,师父,要不要这样!」

张之维用手抹了下脖子。

「遇事别急!」

张静清传音道:「他们只是有这个想法,却并未付诸行动,你就去杀了他们,那你与他们又有何区别?人非圣贤,总有一念至差的时候,永远要看人做了什麽,而不是说了什麽!」

「知道了师父!」

「还有,在这里,你明白了什麽?」张静清又传音道。

张之维:「…………」

「要……要尊老爱幼?」

「是不过分藏拙!」

张静清没有呵斥他,而是解释道,「如今这个世道乱,永远别想着扮猪吃虎,在乱世中,若是表现的像头猪,那你就会感受到世界上最大的恶。说不好先前那些和颜悦色送来热汤的村民,都可能举起柴刀。」

「弟子记住了!」张之维传音道。

张静清继续嘱咐道:「但也不可过分张扬,君子藏器于身,要懂得收敛,给自己留后路,外露三分,内敛七分,此乃中庸之道!」

「弟子一定注意,对了,师父,那吃人的熊,该如何处理?」

张之维心里还念叨着那快成精的吃人的熊。

「你看,又急!」

「师父,我太想进步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