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1 章(1 / 1)
('
礼部两位尚书都傻眼了,这、这这……
他们莫不是眼花了?
方才是有神迹吗?
不对,他们活了这么大把岁数了,可从未亲眼见过什么神迹啊。
莫不是满/汉人尚书为了拍皇上马屁搞的鬼?
玄烨沉声怒喝:“谁干的?”
两位尚书不约而同地怒瞪彼此。
呵呵,傻了吧,这可是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
皇上即位以来,从不喜人拿祥瑞或凶兆来说事的。
然而,看到对方脸上跟自己一样隐隐幸灾乐祸的表情后,两人才发觉,此事并不简单!
一阵兵荒马乱、赌咒发誓、顶戴花翎担保之后,玄烨才确定,这离奇之事,不是礼部所为。
百官的神色有惊叹的,有惊喜的,有猎奇的,唯玄烨并不怎么高兴。
“挖出来!”
他一声令下,身旁百官都顾不得身份了,抢了锄头就挖起地来。
谁知这一挖更不得了了!
地下不是只有一袋稻种,而像是有个深挖的地窖,麻袋一个又一个,码得整整齐齐。
这下子,玄烨也不得不信,这不是人为的了。
毕竟准备籍田礼这一个多月,重兵把守,礼部严查,谁也没本事悄无声息地埋下如此多的麻袋。
随着表层的泥土被挖开,麻袋里的东西一一现世。
竟不止有水稻种,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种子,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这究竟何意……”
所有人都是懵的。
直到礼部侍郎来报,先蚕坛天降一本‘神书’。
百官大喜,陆续跪下山呼:“皇上万岁,天佑大清啊!”
“皇上,您看这些种子,个大饱满,品相极佳,实乃天赐良种啊!”
“定是先农神知皇上爱民如子,为百姓食不果腹担忧,特赐下良种佑我大清!”
玄烨却拧着眉,沉默不语。
最后,仪式草草收场,玄烨吩咐摆驾回宫。
而那些埋在天子一亩二分地的麻袋,已经搬了几百个麻袋出来,却还没看到底。
系统:【……】
种子太便宜了,宿主就批发的多了亿点点。
……
那厢,亲蚕礼还算圆满,玉泠带着那本《蚕桑秘籍》,在皇帝之后回了宫。
玄烨接过‘神书’,嘴角不自觉地抽了抽。
“皇后信了?”他隐晦地问。
玉泠满眼纯真地看着他:“为什么不信呢,我亲眼看着它从树上掉下来的。”
玄烨:“……”
不知道为什么,他有种直觉,此事和玉泠脱不开干系。
“听说皇上得了不少良种,不知有何打算?”
玄烨还不确定那些是不是良种呢,玉泠却如此笃信。
他微眯着眼看她:“皇后有
何高见?”
玉泠:“臣妾当年于家中藏书阁,也曾读过几本农书。”
玄烨又感无语,又是那传说中被法喀樊毁的藏书阁?
那其中果真有那么多奇书?
若果真有,遏必隆又有那胆子私藏?
不过,玉泠只一句话,便叫他再也没工夫去追究书的出处了。
“譬如我记得书中提过,棉花最宜种在姑墨(阿克苏),若得良种,又合农时,再辅以书上农技,可得亩产五百斤。”
“什么?!”
亩产五百斤是何等水准?
康熙帝曾命人在吉林地区试种棉花,亩产不过十几斤。
便是种在江南,细心侍弄,亩产最多者,不过百斤矣。
五百斤,都能做两百件长袄子了!
玄烨一边觉得难以置信,一边又有着无法按捺住的期待,当即命人去寻,看是否有棉花种子。
不多时,还真有侍卫扛了十几个麻袋的棉花种子进宫来。
“皇后可能辨识?”玄烨满怀期待地问。
玉泠从系统商城买的,自然是商城里最好的种子。
系统文明高于21世纪地球文明,良种也比那时的更好,她说亩产500斤还是保守了。
', ' ')('“我看看。”她装模作样地辨别了一刻钟,方才肯定道:“恭喜皇上,确为良种。”
玄烨大喜,“朕这便命人带去……”
话说一半,他才想起玉泠说的地点。
“你方才说……在哪里种?”
玉泠:“姑墨。”
玄烨表情变得微妙,那是噶尔丹的地盘。
虽说噶尔丹成绰罗斯部珲台吉后,便对大清称臣,也献岁贡,但他早已看出对方狼子野心。
与罗刹互市、私相授受,又借口私仇攻占数个部落……是妄图与跟大清分庭抗礼之野心!
令大清子民在姑墨种棉花,不可能;给噶尔丹送良种,更是绝无可能!
玉泠见玄烨面色几变,也才想起新疆尚未真正收归大清版图之事。
她道:“不能种在那边,有此良种,种在其他地方也可亩产二百斤。”
二百斤已是很多了,但玄烨一想到跟五百斤对比,心中便生遗憾与不平。
……等他腾出手来,定要收拾噶尔丹,把姑墨收入囊中!
将此事暂且按下后,他又对其他种子感兴趣了。
若是、若全是良种,那大清百姓,岂不是很快就不会饿肚子了?
大清国库岂不充盈?军粮岂不充足?届时岂何惧与噶尔丹开战?
“皇后可愿随朕一同去辨识种子?”
“乐意之至。”玉泠笑着应下。
但见玄烨急匆匆就又要出宫去先农坛,一副等不及的模样,她忙将人拉住。
“我可不想再折腾了,让人搬进宫便是。再说,你看看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玄烨一顿。
梁九功极有眼色地上前问道:“皇上,午时将过,是否要传膳了。”
玉泠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好像在说饿坏她了。
玄烨摇着头笑,“是朕心急了,摆膳吧。”
用了午膳,先农坛挖出来的麻袋,也陆续被搬进宫里。
玉泠难得勤勉,上前一一辨认,随口还能说出一些农时农技来,玄烨惊喜不已。
听着听着,他怕一旁的起居注官记不全,还打算去翰林院调十几个人来记录。
玉泠却娇气地说累了。
要记下她口述的农书可以,但最好是能让她歪在榻上边品茗边说。
她果然是吃不了一点苦啊。
“不如誊抄之事就交由奉月阁的宫女来办吧。”
有所求,玄烨也只得依了她。
于是,玉泠给自己选了八个……好看的宫女,令她们两两一组,轮班随侍左右,记录她口述的农书。
接下来一个多月,玉泠便是无论去到哪里,在做什么,都有漂亮女官相伴,也不觉得辛苦了。
关于口述农书的先后顺序,她也有所选择。
譬如此时正是南方水稻育种的好时节,她便优先口述,好让康熙帝及时将良种和农书早日安排试种……
如此关乎民生之大事,也叫玄烨日日挂心。
每有新农书誊抄出来,他势必废寝忘食地拜读,还要找懂得农事的官员来探讨一番。
而大臣们在听说这些农书均是皇后娘娘少时偶得的奇书,如今又口述出来后,皆是不敢置信,满头问号的心情。
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
而这其中最为主流的猜想,便是:
‘皇上莫不是还因为那个不祥之梦忧心,也不知从何处得来的全套农书,拿给皇后背诵之后,又口述出来,以为皇后攒名声和威望?’
这样的说法,更容易让朝臣和妃嫔们相信,但大家‘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
等到万寿节前两日,就有大臣会同礼部上奏,说皇后功德无量,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教导有方,请为两位皇太后加徽号。
玉泠:“……”
我谢谢你们哦。
不过,太皇太后做主,婉拒了此事。
玄烨便也驳回了此奏。
大臣们马屁没拍好,便想着在万寿节那天,为天子奉上合心意的寿礼,讨得圣上欢心。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那天他们就是献上价值连城的宝物,也比不上某人安排的‘惊喜’。
玉泠也忙忘了。
因而等到二月十八万寿节那日,漫天霞光飞舞的时候,她……
替玄烨尴尬的毛病犯了。!
某璃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