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6(1 / 1)
('
为萧忌已经将金陵的事情处理完了,才来宁德,原来并没有处理完。那这一来一回几个时辰的路程……赵旻心有些闷闷的。
“嗯!但是师父抽不开身,还在粥厂呢,一会儿孤带您去,刚好今日记录的册子就到了,劳烦皇婶去做录事的工作。”
录事便是记录灾民每日领取米粥的差事,不怎么劳累。
赵旻抬了抬唇:“好。”
赵旻等着萧景驰运完粮草,跟着一起去了灾区的粥厂。
赵墨在灾区各个粥厂做视察工作,赵旻甫一到了就与他解释了现在的情况。
受灾严重的地方设立的粥厂要持续放半年的粥,直至下一轮春苗长出来才能撤走。有些不严重的地方就暂时放粥。
宁德县有两个录事,都在受灾严重的粥厂登记灾民的数量和每天领粥的次数。
赵墨将赵旻安排在衙门附近,这里算是灾区的枢纽官员都在,周围的灾民都比较安分。
“阿旻,量力而行,”赵墨介绍完苦笑了声,牵着赵旻的手轻轻抚了一下他的小腹,轻快道:“哥哥的小外甥不能累着。”
赵墨看着赵旻的身子也快有五个月了,时间过的真是快,不知道金陵的事情处理完萧忌会不会带着赵旻回京师。
赵旻抬唇一笑,赵墨平时实在规矩,竟还有这样打趣人的时候:“哥哥,阿旻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去忙吧。”
赵墨应了声,抬眸却见赵旻衣襟间有少许红痕,蹙了蹙眉心给赵旻整理了一下衣襟:“阿旻,这次萧忌能过来帮忙多亏了你。”
赵墨语重心长道:“朋党之争受苦的永远是我大宗的百姓,若是你在萧忌身边,他能早日明白仁心而治国才是要义我大宗何愁前途。”
“不是阿旻劝的,”赵旻认真的看着赵墨。
来宁德前,他确实主动向萧忌提起了这件事,但是萧忌婉拒了。后来是萧忌自己想开的,宁德县就在金陵城不远处,萧忌自己愿意为了百姓过来的。
萧忌其实并不是很坏的反派,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赵旻抿了抿唇,“是王爷体恤宁德的百姓。”
赵墨轻笑一声,拍了拍赵旻的肩,“嗯。”
萧忌这个人,他的阿旻始终看不透。
也不急,等宁德的事情忙完了,周志文的事情又该被萧忌翻出来了。
杀了一个海平侯才刚刚开始。
到时候赵旻就知道萧忌要做什么了。
这几日,京师的暗卫也查出来不少旧事,若是他能比萧忌快些找到萧玉身边不见的那个婢女,一定能搞清楚萧忌要做什么。
赵墨总觉得那件事。
——不简单。
赵墨:“哥哥先去视察,阿旻去县衙里面有人接应,今日就幸苦了。”
“好,”赵旻咬了咬唇,想问赵墨是不是知道些什么,但看着赵墨有些忧郁的眼神,觉得他最近实在是太累了。
还是暂时不添麻烦了。
赵旻带着云泉去了县衙的粥厂,白绒戴好了兜帽跟着赵墨去视察灾区的情况。
赵旻这边甫一到了被冲坏了一半的衙门。
前头就候着一个穿官袍的衙役,见赵旻和云泉过来,上前接应,打量了一番才问:“您是……李夫人?”
“是。”赵旻应了声。
衙役笑了声,看着面前这位李夫人。
', ' ')('李福海是王茂清举荐的人,和他们家老爷是官场上的死对头。若不是前些日子京师那位爷来了金陵,他们老爷不可能和王茂清那个老迂腐共事。
王茂清是江南直隶总督,他们动不了,可一个小小的建州调任过来的知县,他们还不能收拾了?
这李福海都已经年过四十了,想不到还老牛吃嫩草,小媳妇倒是水灵的很。
瞧着也就十七八岁,还是个漂亮的男娃。
“那你进来吧。听说你今日要做义工,做录事的活儿,”衙役说着,带着赵旻和云泉往县衙里走,“认字?”
对方的语气有些轻佻,赵旻觉得不太舒服,“略识得几个字。”
“呦,”衙役:“看不出来。”
“到了,你去里头自己那些册子,就到外头的粥厂旁边找个位置。切记,人员一定要登记明白了,否则两位钦差大人又来闹事。”
“闹事?”衙役冷嘲热讽之人,应该就是挂了职的赵墨和萧景驰吧?
怪不得哥哥的工作难做,看来这宁德地方县衙的人并不配合。
赵旻蹙了蹙眉心:“大人慎言。”
“?”衙役诧异,瞧着小美人性子柔和腼腆不想还是个牙尖嘴利的,衙役哼了声:“是是是。”
“走吧,赶紧走。”
赵旻:“……”
和云泉拿了册子,便出了县衙的门。
到了门口又见一个穿着粗布衣的男子在门口东张西望。
赵旻和云泉过去,那男子挠了挠头,上下看了他们一眼,粗狂的声音响起:“两位就是赵大人说的录事大人吧!小民领了录事的册子了,方才去帮忙推了粮车,耽搁了时间。”
赵墨说交代了人来接他,想来应该面前的男人。那方才领着他们进去的,就是宁德县衙门的人。
“多谢,”赵旻拿了对方给了册子,带着云泉找了个位置落座。
那男子哈哈笑了几声,连忙给赵旻面前准备好文房四宝,“大人不用谢,你们都是我们宁德百姓的大恩人,是我们谢你们才是。”
“大人您忙吧,小民就在这里站着,等您忙完了小民就给您打饭。”
“多谢,”赵旻应了声。
那男子的口音有些重,听他的自述,应该就是宁德本地人。赵旻思忖少顷,觉得待会儿可以再向他打听一下宁德的情况。
……
上午的工作还算顺利,领粥的百姓也算规矩,到了午时前后这里的粥厂已经放完了。
赵墨吩咐来跟着赵旻的当地男子,给云泉和赵旻盛了一碗稠糊的白粥。
他们吃完饭可以休息半个时辰。
赵旻和那男子在粥厂附近的草绷下吃饭,顺道问了一下宁德的情况:“在下听赵大人说,再有几日京师的赈灾粮就到了,到时候宁德这边的灾情应该就有所缓和了吧?”
现在的粮食,大多都是向金陵的粮商借贷的,粮食是解决灾情的钥匙,赵旻不清楚宁德这种情况,灾情还要持续救助多久。
“说是这样说,但是粥厂的粮食都不多了,两位钦差将能借到的粮食都借了,这前线还在抗倭军饷最要紧。其实——”
男子喝了口粥,有些难为情:“其实这宁德县的县令老爷家里有存粮,如今钦差大人花银子买他都不肯只说没有,想压价呢。”
“如今只能等着那位硕王爷大发慈悲,能催一催大家保命的粮食。”
“嗯。”赵旻应了声,吃了些白粥,便没有再问。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