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3(1 / 1)

加入书签

文帝呢。

不,是肯定能超过。

千古一帝算什么,那必须得叫万古一帝才行。

权衡再三,刘彻终究没有抵得住这样的诱惑,决定干了。

而被他判断为天资普通的学子,也给了书让继续自学,而让他们去各处,办一些已经可以安排上日程的事了。

来自上谷郡的赵常便进入了刘彻的视线,让他回老家去,利用自家的人脉,给他养羊。

赵常的好友也不要做别的了,既然一起考中,那就一起去上谷郡吧。

棉花的种植才刚刚开始不久,八十个纺锤的纺纱机光是纺绵岂不是浪费了。

虽然历史上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而不是发起国原本更发达的毛纺业,就是因为新机器不是特别适合毛纺。但是没关系,他现在是刚起步,差一点的东西也足够用了。

他们要回到边郡去,从汉人的地盘开始把羊毛纺织工业做起来,积累经验。待汉军大胜后,再带着老实下来的匈奴人一起养羊。

羊毛运到大汉,先用羊毛梳理机梳毛,然后在纺纱机上纺成线,最后织成毛衣,再贩往各地换来财富。匈奴人本来就养羊,大概不至于出现“羊吃人”,但是羊养多了,小部落还有骑马持弓来抢掠的凶悍之气吗?刘彻很有兴趣观察一下。

他不要自己大胜匈奴的赫赫武功没有配得上的后续,他要在自己手上就完成对草原的控制。

而对于魏商来说,他受命带来了会造机器的工匠,但他自己并非工匠。他要将这一系列工业布局完成。

天子告诉他们,大汉迟早要夺回河南地,让他先在上谷郡试手,并给接任者留下基础,以后收回河南地,就要叫他去那边做同样的事情,并且引诱匈奴人养羊卖羊毛给大汉。

刘彻接见了他们这批人,一眼就看出来他们两人之中,赵常做不了这个事。而魏商经过面见天子,也下定决心,先在上谷郡做好这件事,兄长或许会一直在这里,但他终将离开,去完成这一项可能需要半生奋斗的大事业。

此事并不止他们在做,但若功成,他也将是大汉边境长治久安的功臣之一。对于最低目标只是一能安身立命小吏的魏商来说,这是件极有诱惑力的事呵。

第55章 上谷郡的毛纺业起步(汉)

赵常享受了一把衣锦回乡的待遇。

上谷郡的藏书室其实也有农书, 虽说一时还没有种子,但各种更先进的农业技术上面都有。可是这种边郡,连太守的注意力都不在这上面, 普通人则有一种不肯轻易改变的固执。赵常当时把书买回家劝说父亲在家里试行, 但他父亲赵良对儿子的经营能力一点都不相信, 颇有一种“你也能教我种地”的轻蔑, 反过来劝他放下书本,回家来学一学怎么继承家业。

但这次回去就不一样了。

刘彻本就有意将良种和技术散播出去, 现在少府培养的农技人员已经有一些了, 可以派到地方上去育种了。这些新出炉的官吏如果家里是大户, 他也让人带回去。大户本来就有示范作用, 在一些朝廷掌控不算太强的地方,他们比官府说话还好使。

赵常便带了小麦和玉米的种子回来,随行的人员中还有一些学会育种但没有官身的农夫——略通文墨的都有了田典身份, 被派往地方上推广种植了, 能让他们带回来的, 只能是这样大字不识只会干活的。

接风宴后歇了一天, 赵常想起自己的种子, 忙忙地去找父亲,正想要怎么说服父亲在自家育种。不想刚开口,赵良就喜滋滋地道:“我儿果然出息了,水边那三百亩地就交给你安排。”

“父亲……”赵常一肚子话还没说就被堵回来了, 一时瞠目, 不晓得父亲怎么这样好说话了。

赵良蹲下身,手插入粮袋, 抓了一把小麦,赞叹地道:“从没见过这样饱满的麦粒, 种下去能收多少,问过没有?”

赵常呃了一声,犹豫着说:“大约两三百斤?”这事是少府派人交接的,是魏商接待的,他听了但没记住。

赵良就知道这儿子不通经济,也不生气,跟他要书。这下赵常高兴了,令人去自己房中把落灰的书拿过来,埋怨道:“早与父亲说书上有教,父亲就是不信我。”

赵良笑骂:“你若像我女婿那样精明,我早听你的了。”——没错,魏商与赵常妹妹的亲事,已经在口头上定下来了,赵良很满意这个女婿。

不过赵常回来毕竟不是种地的,他向父亲禀明了天子派他回来的用意。赵良为了儿子的前途,慨然同意。他不但答应剪了羊毛给他,还出了钱,帮他们建厂。

刘彻没有把利润都攥在手里,官府收税,并以技术入股,划拨荒地,虽说占了大头,但仍作为监管方存在。地方大户若是能出钱,那可以占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股,后期作为主要的经营者来管理厂子。

对于一心要弄钱打仗的刘彻来说,做出这个决定也不容易,实是看到了官吏直接管理的弊端,才决心将监管和经营分开。

赵良此时纯粹是为了支持儿子当官,就他儿子这样的,被天子派来干这样的实务,做父亲的不支持一把,恐怕这官也当到头了。

现在已经十月了,正好是秋季剪羊毛的时候,赵常一边薅自家羊毛,一边让父亲说服亲朋好友一起来,他自己也找了些读书时的同学,不过没有父亲那边顺利。

上谷郡的工匠不如繁华之地,少府给魏商派了十五个工匠跟随。魏商和赵常的头衔是新鲜出炉从未有过的官职,呼为“工商使”,秩同县令,却可在一郡之地方便行事。

权责与县令甚至太守都有重叠的地方,但具体的事务,只以所持诏书为准,工商使在自己的事务上有优先权,地方上需给以配合。魏商很快找县令要了块荒地,拨了些隶臣来干活。把地方整理出来之后,他一边让县里借来的工匠与他带来的工匠学习,分成三组,一组做羊毛梳理机、一组做纺纱机,一组制作织机。

另一边也没闲等着,除了带人收羊毛存放之外,在空地上先隔出一块地方把简单的厂房盖好,带人在这里做肥皂。

边郡与匈奴虽然刚刚打过仗,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往来。魏商没有找县令,而是向刚被刘彻从庶人重新任用为太守,到上谷郡上任的李广求助,找了几个熟悉商路的人,去向他们有所往来的匈奴部落联系,要向他们买天然碱。

他不确定能不能买到,所以眼下里用草木灰来做的。至于油脂,此地羊多于猪,因地制宜,就用羊油来做。至于还需要用到的石灰石,本地就产,反而是最易得的。

这也没怎么保密,赵良没事会过来看看,见这东西只是用来清洁,却要用上羊油,一时间咋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