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5(1 / 1)

加入书签

有八十个纺锤。来一个数一个,魏使者直接说了,就是八十个。啧,一个人就能纺八十根线,这得多少羊毛才够用哦。”

“这我倒是听运羊毛的人说了,魏大使还找人跟匈奴买呢。匈奴肯卖羊毛的话,多少都有,他们不就是羊多马多么。”

“那……那得多少人才纺得了?”

这金氏也不知道了。照她们想,羊毛又不能吃不当喝的,匈奴就是用羊毛做毛毡编绳子,也用不了那么多。现在汉人肯买,哪有不卖的道理。

都卖过来,那可真是,得有多少人才纺得完,织得尽啊。

不过这也不是她们能操的心思。金氏也住了一天,就跟那个与她聊天的妇人同屋,又过了一天,各乡派出来“瞧瞧”的妇人才算到齐了。

魏商亲自过来,让提前学过的赵常之妹,他的新婚妻子,带着这些妇人试上工。

金氏没分到羊毛梳理车间,也没分到那八十个纺锤的羊毛纺线车间,她分到了织造间。

织机已经是有飞梭的版本了,这使得织物得以有更宽的幅面。金氏不懂原理,但一看就心动了,她知道布越宽越值钱呢。

不过这又不是她家的织机,值钱也跟她关系不大,她很快放平心态开始干活。分到这是因为她在家就有织布的经验,这个织羊毛的机子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稍学一学就能上手。唯一不太习惯的是这里好多人一起干活,让她有点不自在,心想还是要回家才行。

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动摇了,因为那位魏大使的妻子带她们用饭的时候,管饱。

尽管菜也不过是时令的野菜和大酱腌菜,六人一桌多了盘豆腐。但饭是真管饱,玉米面还掺了点白面呢,都不怎么拉嗓子。

一室的妇人,跟金氏同时露出了狼一样的眼神,她们决心在这干了,不能让别人抢了她们的活!

原本最顾虑的事情,在看到一个厂子里都是差不多出身的妇人时,自然消于无形。晚上金氏还惊喜地发现,住的地方居然也不错,虽然现在用不上,但她看到屋里睡觉的地方是搭了火炕的,这可是去年里典家里才用上的,听他家人好一顿吹嘘说是暖和。

反正她无儿无女的,就是住在这了也不亏。

再想想之前没当真,现在觉得可能也不会太少的工钱,金氏决定回去就多拉几个苦命的妇人一起来。只是她还有一点不安,找机会寻了魏大使的妻子,带着几分怯意问:“我乡里有个姊妹也守寡,急等着上工养活自己。可她还有个女儿脱不开手,这还能收她吗?”

赵丽容已经得了夫君的嘱咐,微微一笑,柔声道:“你们走时我原就要说的,你们住的地方另一边还有屋子,就是给带孩子的人居住。到时在左近雇几个有经验的妇人,你们将孩子放在那里,下工时接回去就好。”

还能这样?金氏这下子是真的死心塌地了,试工一结束就归心似箭,在里中一通宣扬,不但成功的把几个没有依靠的穷寡妇都带走了,还有几个有家室但家里实在穷苦的妇人也动了心,与家人一商量,也跟着一块去了。

剩下的人实在离不得家,又是羡慕又是难受,金氏大声道:“也有你们的活呢。我只会纺织,厂里教的编织一时学不来。何阿姊手巧,叫她学了回来教你们,毛线织成衣服,厂里收,五十钱一件!”

何氏还没去上工,就先叫她安排了件差事,她这性子可纠结坏了。本来要不要去她也犹豫的,奈何金氏也直接帮她做了决定,她便纠结着打好包袱,纠结着带上女儿,纠结着到了厂子里。

果然厂里要挑些手巧的学织毛衣回去教人,不白教,第一批收上来的衣服给她们三分之一就算是酬劳。何氏学得很快,学会后把女儿托付给金氏,自己回去教人。

厂里纺出的线已经堆满库房了,还在源源不断的产出。这些毛线分发到各个乡亭里间妇人们的手上,两三根长木针,两斤左右的线,巧手的女人们围坐在一起,说笑间手指飞舞,一件衣服便渐渐成型。熟练之后,每天忙完家务抽一点时间织衣,粗线三五天就能织成一件,细线花的时间久,但钱也多,算下来还划算一点。

这活,手只要不太笨都能做,手巧的更是照着发下来的图样,编出的复杂的花型。这样的还能多得钱,同样得看花纹的复杂程度,多十到五十钱不定。

虽说主妇们只能抽空做,一个月也就挣个上百钱,但对于普通的农夫之家来说,每年粮食收了就要交税,剩下的都未必够自家吃的。一年到头,不趁农闲去找活做,家里根本看不到几个活钱。想把房子修一修,想买匹布,想添置些家什,真是得一个大钱一个大钱的攒。

现在家里的女人抽空做下来,一个月就有差不多百钱入账,难道还能奢求更多吗?当家的妇人要操持家务,慢慢的,许多家未嫁人的女孩儿学起了这手艺,丢开家务活整日的做,不说最简单的粗线织的孩童衣服,正常差不多十天就能完成一件带点花样的毛衣,一个月就能有一百多甚至两百钱呢。

这只要领了毛线,有几根木针竹针就能做,不像纺织,家里至少要有钱添置纺机和织机,没点家底根本赚不到那个钱。也不像刺绣是个精细活,一般人家的女孩根本学不来。

对穷人家来说,时间不算钱,不织毛衣也是白耽搁了。

也有手巧体弱的男人私下里学的,不好意思叫人知道,只让妻子女儿和老母亲说自己织的,拿出去换钱。

魏商最近这段日子手不释卷,又走访了不少人家,渐渐明白了书中所讲的道理。

朝廷是花了不少钱,但现在已经看到钱回来了。这年春上,匈奴再次入侵,早知此事的刘彻没有让原本没用的辽西太守上任,而是将上回随军出征又犯事成了平民的李广提前任命回来了,做了上谷郡的太守。

专职守城的李广确实可以的,没让魏商和赵常这几个月的工作成果被战争给破坏了,早有准备的汉军再次击退了匈奴的攻势。

而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那些个相熟部落与上谷郡的生意就一直没断过,只在两军交战时暂时停了运输而已。

无他,利益驱动耳。

利益一是来自于茶叶。自从刘彻回来推动茶叶贸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渐渐发现茶叶的好处,开始追求与汉朝的贸易了。

上谷郡这条商路原本就是建立在茶叶基础上的,能买到茶叶的这些部落,一转手就是几倍的收益,根本不舍得放弃。哪怕他们自己的儿郎也被抽去与汉人作战,死在汉人手上,这生意都不肯断的。

加上从数月前开始,汉人不再只要马匹,竟然要那些没什么用的羊毛,还可以拿不知道有什么用的被称为碱的东西去换。

这可比马便宜,还不用卖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