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5(1 / 1)
怕人挑他不悌的罪过么。他是真不想看到李元吉了。
花了几天时间把家里产业熟悉了一遍,李建成又叫过李承道——这是他的次子,长子不幸早夭,这孩子便是实际上的长子了。
李承道是武德二年出生,两岁就随父亲至此,并没有多少过去富贵生活的记忆,因此没有落差。郑观音又心疼他,一向养育得精心,因此他还是个快乐的小孩子。
唯一的烦恼是父亲总是不怎么理他,让他有点伤心,但也习惯了。
今天父亲问话,七岁的李承道高兴极了,听着父亲问:“你读书了么?”
他乖乖地答道:“读了。阿娘教我识字,现在开始读《论语》。”
郑观音是荥阳郑氏出身,不但陪嫁里有书,自己也读了不少书,教儿子自也用心。李承道不足四岁就启蒙识字,现在读《论语》不求甚解,但是真开始读了。
他巴巴望着父亲,李建成勉强笑了笑,跟他说:“先读着吧。”
转头他就跟郑观音说,家里的孩子除了读书,再加一门课程,就是他二弟早在洛阳庄子上就教授学生的那些。除了数算之外,以后还要加各种杂学。
郑观音初闻不解,听完之后更不理解,甚至带了几分火气,责问道:“纵是沦落,难道我的孩儿就不能读圣贤书了吗?”
李建成仍然带着三分颓气,道:“读了又能怎样,他们能出仕么?”
“他们不能出仕,可是耕读传家,他们的儿子、孙子、曾孙,总有能出仕的时候。”
“那太远了,我只可怜我的孩儿,看不到那么远。”李建成说,拍了拍身边,让郑观音在身边坐下,慢慢道,“那些杂学才是有用的。”
郑观音坐是坐下来了,一听比刚才还生气,眼睛都立起来了。
“你让他们去做工匠!”
“工匠?”
“现在学这个的不都是做工匠的!”
“糊涂!你看朱县令。”
郑观音语塞,正要说朱县令那是有军功,李建成已经将李世民塞到军中再分到各地做官的这些人一一数给她听。
确实都不是什么高官,但也确实都是朝廷官吏。可这跟她的儿子有什么关系,有李建成这层关系,他们注定是不能出仕的,难道学这些就能?
李建成摇了摇头,说起了一件往事。
“还是征薛举回来那次,我设宴为他庆功,那时承宗还在,我让人抱出来认一认人。他对我说,以后儿子多了,舍不舍得给他用,可以封亲王,他要把宗室都赶出去圈地为王,分封诸侯。”
郑观音整个人都听傻了,最后只想到一个结论:“陛下喝醉了?”
“他是醉了,但他说的不是醉话。”李建成想起那次没成功的政变,李世民给他们看了很多东西。原来天下真的有那么大,他的子嗣本来有机会做一方之主。
这令他痛苦地握住拳,好一会儿才继续道:“大唐以后种种,离不开这些杂学。你们郑氏如果不跟着变,也是要完的。承道他们学好这些本事,在大唐没有出路,可以去宗室封王的地方,那里与汉初的诸侯王相似,可以自行任用官吏。”
还有句话他没说。
李元吉的儿子估计没戏,但是他感觉得到,二弟跟他的情份还没有完全耗尽。要是他的儿子远走海外,李世民不会赶尽杀绝,非得绝了他们的上进之路。
而诸侯去开辟蛮荒,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读经书只能做文官,天下能做这种文官的太多了,未必争得过。况且这样的文官……恐怕还是有忌讳,不像那些技术官员。
只要他们学得好,总有用武之地。
他还抱了另一线希望,要是做得出色,也不是没有调回京城的希望。
“这事总有十几二十几年才有可能,正好可以学着。要是不愿意冒这个险,在这儿做个富家翁也行。”
郑观音双手握拳,目光闪烁,最后重重捶了下腿面。
“好,以后就学这个。朱县令在县里开了课,我送承道去学!”
李建成还不知道朱县令竟然在县里开课,微一诧异,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少见多怪。他都知道李世民想将大唐变成什么样了,怎么还会对他想尽办法传授这些杂学感到诧异呢?
一念至此,他不禁又苦笑起来。
真没意思。
二弟从小就是这样想做什么便积极去做,不管能不能成总之先做做看的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充满热情,失败了也不会失落很久。他自己大概是被父母养得娇贵了,总是在等,等着继承家业,等着继承人脉,等着父亲打江山。等来等去,什么都不是他的。
就算是现在提起一点精神,其实还是因为,他最近总想着,如果是二弟落到这个境地会怎么做?总之不会就这样任由妻子打理家业,无所事事的过下去吧。
他被父亲庇护了半生,如今做了父亲,也总该为孩子打算一下了。
李承道不懂背后那么复杂的事,他只知道可以去与许多差不多大的小孩子一起读书了,非常开心。
朱县令的学堂明年才招新生,不过郑观音去请求让李承道提前进班旁听,他也同意了,只劝郑观音先拿教材去教一教,不然听不懂。
说起来他这个学堂办得也艰难,如果正经办学堂教这些是要被抵制的,他打的名义是教授算学、农学、顺便给作坊及工厂培养学徒的名义。
总算朝廷还有明算科的考试,算学会有大户子弟来学,还要自成一班,不肯跟穷孩子同学。因为穷孩子学个两三年,还有其他杂学,目前朝廷还没有考这些,富家子弟可不乐意学。
所以办了几年,等小孩的年纪长了,学到更多课程的时候,就只剩下想学门手艺长大好有个活计的穷人家孩子了。
李建成做主,李承道进了穷班。他被郑观音看得紧,从来没跟这么多同龄小孩一起过,又兴奋又紧张,不是很在意他们的衣服破旧有补丁。
穷同学们开始有点畏惧他,一起学了十几天,天天看他主动招呼这个招呼那个的,也不怕了,还有热心的教他前面的功课。
刚开始学的东西简单,郑观音给他补了补课,李承道很快就赶上了,越发与同学打成一片。
这天,他带了家里作坊产的糖水桔子罐头,课间打开了请同学吃。他的同桌赵小毛拿杯子从他这接了点糖水喝,告诉他:“我能来上学,就亏得县令来办了作坊。你家这个罐子,说不定就是我阿耶做的。”
“啊?”李承道举起玻璃罐子看,透亮透亮的玻璃罐,当然看不出制造者。
赵小毛比他大两岁,九岁才来学,是因为这一年家里才薄有积蓄,决定供他读书。不然呢,学堂虽然收费很少,但毕竟要钱的呀,他还不能给家里干活了。
九岁的年纪已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