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9(1 / 1)
('
亮召苏峻进京,苏峻鸟都不鸟他。压根就不去。庾亮这人也有点拧巴。”
“庾亮和王导完全就是两种人,如果王导走的是温和亲民路线,那庾亮揍得就是说一不二路线。我行我素,谁来都不好使。他和王导就像是两个极端,王导 说啥他不听,王导的意见他也不采纳。”
“令人遗憾的是,此时朝政大权掌握在庾亮手里。他一定要强征苏峻,谁来说都不好使。结果就是如王导所说,苏峻没来。但庾亮不信这个邪,他再下 召令,直接把苏峻的兵权给夺了。”
“这下坏了事了。本来苏峻对东晋这一波人就不是很满意,想谋反很久了。庾亮这不是直接瞌睡送枕头吗?苏峻的手下一蹿腾,苏峻就顺理成章的反了。这个时候王导他们还在给庾亮出主意。”
“因为苏峻虽然反了,但是他从他的地界到健康也要时间。大家伙就上奏说趁着他还没来,赶紧把路守好,倒是打苏峻小菜一碟。这个想法受到了王导等人的赞同。”
“当时那个地形是这么回事,苏峻当时在江北,江北离健康是有一定距离的。只要先下手为强,苏峻想进健康难如登天。毕竟苏峻当时手上的兵马也就一万来人。”
“但是庾亮就是不听。完事等到苏峻来了他又后悔。这个时候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因为庾亮他修了个石头城,这玩意一开始他是用来防备祖约他们作乱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防住了。因为苏峻起兵造反就是跟祖约一块。这个时候又有人给庾亮提意见,让他防守小路,免得被苏峻偷袭。庾亮他又不听。完事这次苏峻他又走了小路,然后庾亮又跟上次一样追悔莫及。”
“这很难评,庾亮败了,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他妹妹庾文君倒是替他付出代价,死了。苏峻把持朝政以后倒施逆行,放任手下 烧杀抢掠。不过他也没过多久好日子,庾亮逃到江州和陶侃结盟商议共同讨伐苏峻。”
“说来好笑,庾亮修石头城的本意就是防备陶侃,苏峻刚起事的时候拒绝别人来帮忙的理由也是他防备陶侃更胜苏峻。结果最后还要陶侃帮忙 。事后庾亮请辞,司马衍不允。庾亮只能继续当官。不过庾亮最后的结果和庾文君倒是差不多。 ”
“339年的时候庾亮想趁着后赵政权更迭的时候趁机收复失地。但有人不同意,大家伙就因为这个事争论不休。结果庾亮还没出击呢,后赵先来打他们连。被攻打的守城将领求援,但是庾亮不肯派兵。”
“庾亮就觉得他们肯定能守住,没必要派兵。因为他还想着进攻后赵,结果那个城没守住,丢了。庾亮又陷入了责怪自己的怪圈。怎么说呢,庾亮这人。虽然不停犯错,不停责怪自己,但是他就是不改。诶,我行我素惯了,不带一点听劝的。最后庾亮也是忧思过度然后逝世了,也可以算是他自己把自己给 气死了。”
“苏峻作威作福两年,最后被陶侃平乱。这个时候司马衍才八岁。说来好笑,司马衍在皇位上坐了十八年,结果死得比他爹还早。虽然死得早,但司马衍也不输他爹,品行很是恭俭,也很聪明。”
“只可惜,寿太短了。司马衍死了以后把皇位传给了他弟弟司马岳。司马岳也没比他哥多活多久,上位两年就跟着挂了。东晋 皇帝就好像有那个魔咒一样,到点了,你就得死了。”
', ' ')('“司马岳也没什么好说的,啥都没来得及干呢。挂了。好笑的是当时传位庾冰劝司马衍传位给司马岳的理由是东晋时局动荡,经不起幼主上位,完事司马衍就把皇位给他弟弟了。”
“结果司马岳死了以后,继承皇位的是他才两岁的崽司马聃。这时候你不说幼主上位朝局动荡了呗。不过司马聃在位期间。虽然没他什么事啊,但东晋整体版图算是有所外扩。还把成汉给灭国了。”
“司马聃命也不长,十九就挂了。他又把皇位还给了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司马丕就远远不如他爹了,东晋在他手里摇摇欲坠的。好不容易前面几代人保的那一口元气 被他直接拦腰折断。”
“在位时间不长毒性倒是不小,直接开启修仙求长生模式,然后成功把自己毒死了。该说不说,前面几个还能说是身体不好,这个就是纯纯自己找死了。东晋传到他这代,大家可能都没什么能拿的出手的的东西,唯一能说的就是都爱好书法,有点作品。”
“每个朝代都有他背后的女人,司马丕运气好,有康献皇后褚蒜子给他兜底。褚蒜子是司马岳的老婆,一生立过四个皇帝,司马丕吃药把自己吃伤了以后就是求着褚蒜子替他代理朝政。”
“康献皇后褚蒜子,一生拥立四个皇帝,三度临朝。不过说是褚蒜子把持朝政也不准确 ,其实当时的权利全都掌握在桓温手里,桓温是司马绍的女婿,南康公主的夫婿。”
“这人很有野心,也很懂得隐忍。虽然是权臣,但他能看到民间疾苦。不过他对北伐执念有点太重了。桓温有句话 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大丈夫纵然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他是个咋样的人。前面不是说司马聃在位的时候成汉让人灭了吗?就是桓温带人灭的。可能是成汉灭国给了桓温极大的信心,北伐就成为了他的执念。”
“桓温想尽一切办法北伐,排除政敌后,桓温势大无人可挡,再也没有人能阻止他北伐的脚步。桓温第一次北伐选的对象是前秦,但稍纵即逝的犹豫让他错失了痛击前秦的机会。只能大败而归。”
“失败后的桓温并没有放弃,既然前秦打不赢,那就换个人呗。正好姚襄在洛阳。桓温就去打姚襄了。说起姚襄,他是个很擅长笼络人心的人。姚襄本来投降东晋,结果殷浩不喜欢他,搞小动作排挤他。”
“姚襄受不了这气,又叛变了。姚襄打不赢桓温,惨败。但是有很多百姓抛妻弃子自愿跟着姚襄,也有人带着一家老小去投奔姚襄。从这 能看出姚襄确实是个人品不错的人,至少他对老百姓不错。”
“桓温只打败了姚襄,并没有杀他。他打了一场打胜仗就掉头回家平乱去了。结果他回家没多久,好不容易收回来的城池又丢了。打了半天算是白忙活一场。”
“第三次北伐打的是前燕,这次桓温也是大败而归。前燕仅仅用了八千人,就打败桓温三万军队。这下桓温总算打不动了,这换谁谁扛得住啊?一直打一直输,就是有金山也不够这么造的,何况是东晋这条小破船。”
“但是桓温一手遮天,即便他兵败如山倒,也没人敢跳出来说什么。反而还得犒劳他。而且桓温他一直打仗,不是因为他热爱战争,他又不是神经病。他只是想通过建功立业达到自己加官晋爵的目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