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长安风云(一)(2 / 2)

加入书签

刘晔肃然,起身环视堂上众人,拱手道:“刘子扬得主公如此信重,实在是惭愧。然汉室衰微,此乃天数,天下岂有万世不灭之朝,此不过是秦皇妄想罢了。我刘子扬只愿得一明主,辅佐其早日安定天下。如此,他日见到先祖之日,我也可称刘子扬虽负汉室,却不负天下人,此生无愧矣。”

“善!不想子扬之志竟与我孙文台一般。我孙文台少时为吏,屡立功勋,却直到平定长沙之乱才得以封侯。心中虽亦有怨言,却不愿负于天下,负于本心。不论是昔日孤军讨董,还是今日盘踞扬州,我孙文台戡乱定邦之心始终未变!”

堂上众人皆起身下拜:“臣等愿助主公得偿所愿,济世安邦!”

……

且说淮南孙文台君臣相得,勠力同心,长安这边却已然是君臣离心,朝不保夕。

自从迁都长安,部将徐荣败孙坚、破曹操,关东诸侯不战自乱,董卓已然是志得意满,为自己的神来之笔赞叹不已。而后董卓便在郿县筑起坞堡,将各地搜刮而来的财货、女子皆充入其中。坞堡之内,一切规制竟形同长安未央宫。显然,董卓虽不敢僭越称帝,但却不影响其享受帝王的待遇。至于长安朝中大小事务,一律丢给心腹司徒王允处置。

王允,字子师,出身太原王氏。灵帝时期屡屡冲在诛宦最前线,为此两度入狱。在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三位大佬的解救下才得以出狱,出狱之后,王允隐姓埋名,直到灵帝驾崩、董卓主政才重新回到朝堂。

王子师回到中枢后,却一改昔日作风,一味投靠董卓,俨然是董卓的铁杆心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