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不置史】(2 / 2)
而在班固编著的时候,却因为被人告发,因为私撰国史而入狱。幸亏有个好弟弟班超奔走,此事引起了汉明帝重视,方才幸免于难——也就是那个带着三十六人收复西域诸国的超人。
而班固也算是因祸得福,汉明帝在看过他父子俩私修的史书之后,肯定了他在修史方面的才华,将其提拔为兰太史令,负责朝廷文书方面的工作,并在几年后参与编撰有关刘秀生平的《世祖本纪》,才算是开了大一统王朝官方亲自编撰史书的先河,而班固本人也因此功劳被擢升为郎官。
甚至直到此时,在班固修史的时候,汉明帝下诏明言道:【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
可见汉室天子对此事的态度。
后续,在《世祖本纪》基础上,班固历时多年完成了第二部正史《汉书》。
此后东汉的历任皇帝,也都有样学样的编著官方史书,也就是《东观汉记》。
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列,被称为三史,是世人心中的正史。而后续因为失传逸散,方才被《后汉书》所取代。
毫无疑问,东汉一朝正式出现了现在意义上的官修史书,但却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官职,而是往往调选朝堂中有名望有学识的贤才进行编撰。
就《东观汉记》而言,光是史书记载所参与编撰之人就多达二十七人之多:贾逵、刘珍、李尤、伏无忌、崔寔、延笃、蔡邕、卢植、杨彪等。
而自先秦时期起就负责类似职责的太史令,则也因此逐渐淡去了这方便的职责,成为了专管天文异象的官职,负责记录卜算星象灾祸祥瑞之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