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长袖善舞,情报对账,韭菜(1 / 2)
20世纪60年代,京城正式户口的人,每人每月的口粮比例是40%的白面(标准粉)、20%的大米(主要是南方产的糙米)、40%的粗粮(主要是玉米面),此外还有半斤花生油。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额外增加一点补助油、粮等。
非重体力劳动者每月的粮食定量只有30多斤,且每人每月能供应的大米、白面数量有限。
碰上人口多、小孩儿多的家庭,粮食定量肯定吃不到月底,就只好去街坊四邻借。
一般都是用大碗去借,一碗面粉刮平借走,还回来的时候就应该是一大碗稍微凸出的面粉,正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每月的24日,国营粮店提前开卖下个月的粮食。大清早的,粮店门口就有不少人拿着购粮本和口袋排上队了。
也正是这几日,是鸽子市最热闹的日子。
前面说了,不少家里孩子多的,粮食肯定不够吃,恰巧又遇到困难时期,大家都一样,谁家也借不出这么多粮食,况且也不是一日两日能还上的,甚者一两年都还不上。
接不到粮食,不少人家拿到白面和大米的第一时间,就是去鸽子市换一些更便宜的红薯、红薯面、高粱面、玉米面、豆面。
粮食不够吃的,就把白面、大米换成糙面;粮食吃不完的,就把糙面都换成白面、大米。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