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军工厂的新问题(2 / 2)
“是占用了不少人。但现在遇到的瓶颈不在机加工,而是钳工。有好几个零件都依靠德国技师,咱们的人,一年多了也只有几十个能搭上手,精细处还得靠德国技工。德国人合同即将完成,现在打算回国了。。”
工人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工种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但是有些工种就需要先练习学习。李林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笨办法还是有的。
“挑选细致认真心灵手巧的学生,开设钳工班。先学习先练习!趁着技工回国前,把教材编详细,脱产练习两三个月。”
时代限制,造枪在这个时代手工作业的比重还是非常大的。由于机床不够先进,更没有数控机床,因此有很多零件都需要人工最后修型。比如枪管膛线在机床拉了膛线之后,需要人工去毛刺。比如枪机的很多部位需要倒角圆滑过渡,也需要人工。机匣很多部位的加工,最后也靠人工修型配合。
“注意把学生分组。一个组只学习一个零件的制造(指钳工部分的工作)。甚至把一个零件的加工程序细分,一个人只干一道工序。做到细化工种!”
李林杨是很清楚那些工作的,难度要说高,也不是。关键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少基本的工业认识和工作技巧。一旦细分,或许十几个人联合起来才能做一个人的工作,但两三个月掌握到位,或许不是问题。
看似浪费人力,但十几个人代替一个人的工作,产量肯定会更高!当然可能初期成本会提升。但这些都是工业化路途上必要的过程必要的学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