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秋(2 / 2)
那南境之地形天候复杂至极,与那西北之地类似,虽名义上为本朝疆土,但自古以来朝廷对其管治便是“收而不编,编而不管”的,久而久之便愈发缺少对它的了解,连那细致的地势、人口等情况都未曾真正弄明白过。
何况南疆层峦叠嶂,化外之民深藏此处,不但阻碍南拓,近来还大有北上之势;好在其人力薄弱且先天不足,不似那西北戎狄,茹毛饮血膘肥身健,集结起来便可横扫千军,因而总不能得逞。
与西北之地的水火不容不同,经过数十年的拉锯,此地与大夏已成相疑相近之势。因此南拓一事的最终目的不在全歼,而在损耗最小的情况下收服。照理说,这并不会比镇西之战难,可数年来,大夏朝廷软硬兼施,仍然数次折戟于此,最近一次便是由尉迟良率一万轻兵奔袭其大本营——瑶山二十二寨,却仍然铩羽而归。
为此,尉迟在奏报中禀明,此战之败,败于缺少一个坚固的、能够由我方把控的要塞作为进退皆宜的营盘。这永州,荆湖之地的重镇,南拓之路的水陆要塞,便是夏军步步为营的首选。
只见那永州沙盘之中,黄绿错隔,上下分层,皇帝拿起其中“一座山”,“你瞧,这山若是开了道,从这样进去,捉南蛮子便不会那样难!”
原来这永州地图不难得,难得的是不仅如此细致,而且山川所到之处每一处皆可移动,覆被之下还有地下的土壤和石头,皆是去南境取来的,“可惜这下头都是大石头!动不得半分!这么说来这南境确不能与西北那般一味突进。”
皇帝说着又转身去寻了个折子来递给他,“前些日子那唐亦惇还写了篇文章,说的是取南边和取西边之异同,你看看。”
曹让接过,打眼一瞧便是一句“地势相异,风物相迥,不可相提并论”。他笑了笑,这不是什么新词儿。可皇帝却是不无感概:“他说得对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