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1 / 2)
正旦之后,所有衙门都为科举之事忙碌了起来,而诸衙门之中,当属翰林院对科举最上心。
大明的翰林院位于东长安街南侧的青龙街上,与宗人府、吏部门对门,这么好的位置,不是因为它有多重要,而是朱老板为了方便让翰林们给自己念书,所以才把翰林院设置的离宫门近一些。
这个在大明后世很是显贵的衙门,在当下的洪武年,可没多么重要。
朱元璋是个实干家,对于读书人,他其实并不十分重视,在他看来,那些饱学之士,未必能干实事,因此,提拔重用官员时,他从不优待翰林。
对此,翰林们很有意见,在他们眼里,天下至理全出自圣贤书,而他们苦学多年,深谙圣人之道,自然是这世上最优秀的栋梁之材。
朱元璋不识人才,只能说明他是个有眼无珠的大老粗。
心有怨气,这些翰林们自不会对朱元璋有好脸色,因此,洪武一朝,翰林院一直盛产“直臣”,仅次于专门喷人的都察院。
此刻,翰林院中,几位首脑正凑在一起,商谈着什么。
廨舍值房的大门紧闭,门口还有人值守,想也知道房内正在商谈要事,不为外人所知。
这间值房的主人乃是翰林学士刘三吾,参与商谈的另外几人有侍读学士董伦、文华殿大学士张溥、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这四人,便是翰林院的四大首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