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三次战役(1)目标缩小能吃就吃(1 / 2)

加入书签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三次战役持续了8天。

志司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很可能演变为一场持久战。尽管中国军队的精神力量和战斗意志十分强大,但由于国力极度贫弱,无法充分发挥。卓越的指挥才能,在美国强大的物质实力面前,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志愿军的各位将领在胜利面前,依然保持着对局势的清醒判断。作为其中一位代表,长期在前线奔波的“旋风司令”韩先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源于敌军对我方虚实不明、轻敌冒进的弱点。然而,当敌军开始变得谨慎,甚至高估志愿军的实力时,志愿军绝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或头脑发热。

前线上的韩先楚,亲眼目睹了美军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物资供应,令他感到极大的冲击与震撼。对面的美军直升机频频飞来,不仅运来弹药、食物、睡袋和药品,还能迅速撤走伤员。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饥肠辘辘,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在冰天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追击,在冻得坚硬如铁的堑壕中苦苦的坚守,战斗的时候,也只能在雪地上铺一条毯子,趴在上面射击……

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的一条长长的米袋子,维持日常的供给,而美军一个五公斤的铁盒打开,营养搭配得当,盒子里甚至还准备了香烟、火柴,甚至手纸。

韩先楚称这是美军的“整体国家实力”。

每一位曾经踏上朝鲜战场的中国军人,都深深感受到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的这种“整体国家实力”带来的巨大冲击。正因为亲身经历了朝鲜战争,归国后的将领们无不成为推动中国军队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豪言壮语再难让他们失去理智,朝鲜战场让他们对物资与精神力量的对比,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感悟。

言归正传,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发动了三个攻势战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