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战役(9)砥平里吃了大亏(1 / 2)
1989年的春天,一个美国历史学家访问韩国,他是来收集与朝鲜战争相关的史料的。为此,他走访了三八线附近的许多战场遗址。在途径一个名叫砥平里的小村庄时,他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掘出了19位中国志愿军士兵的遗骸。
这批遗骸后来由韩国政府妥善收殓。1989年的5月12日,当时还没有建交的中韩两国,在联合国的协助下,进行了一次烈士遗骸的交接。韩国政府在板门店将19具志愿军烈士遗骸移交给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这批遗骨后来被安葬在了位于朝鲜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
然而让人好奇的是:砥平里只是三八线南边、北纬37度线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距离韩国的首都首尔有80公里。为什么这么多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会出现在那里?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那里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横城反击作战取胜后,志愿军按既定计划,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砥平里。
1951年2月11日18时,横城反击战发起后1个小时,邓华在命令各部对横城以北之敌实施围歼的同时,电示作为预备队的第39军主力及第42军第126师:“向砥平里之敌逼近,以监视该敌,如发现南逃,即应以勇猛动作截断该敌”。
12日8时,志司发电致邓华及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指出:
韩军伪8师已基本被歼灭,战役的突破口已经打开,敌军可能动摇。应考虑如何使用第39军主力及第42军126师,最好是以一部分兵力正面牵制砥平里之敌,主力则迂回至敌军侧后,趁其撤退时在运动中加以歼灭。
在志司和邓华看来,砥平里的战斗是横城反击作战结束后顺势而为的行动。
他们认为,一旦横城以北的缺口被突破,砥平里的敌军必然会动摇并开始撤退;在敌军撤退过程中歼灭他们,应该并非难事。
此外,攻打砥平里的兵力早有部署——第39军的主力原本承担着机动作战任务,此时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