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冷枪冷炮打活靶(1 / 2)

加入书签

2022年,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在全国范围内上映,一经上映之后,该片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而这部影片,也让很多人了解到了现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狙击作战——朝鲜战场上的“冷枪冷炮运动”。

据初步统计,“冷枪冷炮运动”仅仅开展不过4个月(1952年5月至8月)的时间里,志愿军的神枪手、神炮手们就以各种冷枪冷炮歼灭了超过名美军,其效果不亚于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

1951年秋冬,抗美援朝战争从敌我双方从大开大合的运动战,进入两军对垒的阵地战阶段。

志愿军将士们为了应付这种全新的战争局面,开始在山区构筑新的防御工事,最终他们建成了西起土城里,东至海岸高城,全长250余公里的防御工事。此时两军代表已经开始在板门店地区进行和谈,因此不具备开展大规模战斗的条件。

志愿军按照“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原则,决定坚守现有战线,以阵地战为主,加强和巩固阵地,大量消耗敌人,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

对峙并不意味着和平,双方依然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争取谈判筹码。反映在战场上,就是整条战线上小规模的交火不断发生。

在双方进入阵地战僵持之后,美军为了压制志愿军的活动范围,日常对志愿军阵地展开炮火袭击。这种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对于志愿军而言,在缺少火炮和武器装备样样不如人的情况下,在阵地作战中总是不占据优势。

当时,美军每个军拥有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超过1400门,而志愿军每个军仅配备各类火炮198门。由于美军物资补给十分充足,他们甚至用五倍于正常炮击的弹药量来轰击志愿军的阵地,这让志愿军战士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士气也遭到了一定的打击。

为了避免招致敌军的火力打击,以达到尽快完成坑道工事的目的,我军指战员甚至要求战士们不准随意开枪。而这种忍让行为,让敌军的行为越发嚣张。

当时,双方阵地的平均距离在400至500米之间,最极端的时候,美军甚至把阵地修筑到了距离我军只有100多米的地方。用志愿军战士的话来形容就是:“对面美国佬的眼睛是蓝的还是黄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