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激荡的国际局势(1 / 2)

加入书签

1952年底,朝鲜战争进入到了第三个冬天,横尸遍野的战争已经进行了2年半。尽管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据巨大优势,并且使用了细菌战、毒气战等非常规战术,却依然在正面战线上难以前进一步。

唯一的变化是美军更加被动了。用“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话说:

“‘联合国军’在战场上毫无收获,只是不断地增加伤亡和丢失阵地。”

朝鲜战争仍处于相持阶段,而且停战谈判也因为美国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处于中断状态。这时,第七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在这届联大上,美国携英、法等21国提出一个提案,要求中朝方面接受战俘自愿遣返原则。

5天后,苏联也提出了一个提案,内容是首先实现停火,再讨论战俘问题。战俘问题应当单独剥离,成立一个由直接利益关联方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讨论,达成可行方案。

客观而言,苏联的提案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美国方面就是不松口。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印度提议,由四个中立国组成一个朝鲜战争战俘问题裁决委员会,对双方争议事项进行裁决。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由委员会推出一个国家作为公断人,由公断人裁决。双方停火90天后,开始交换部分战俘,再30天后,仍然“归属争议”的战俘交给联合国收养。美国同意了印度提案,中朝方声明,同意苏联方案。

1952年12月3日,联合国大会以53票赞成、5票反对,通过了印度的提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朝双方没有联合国代表,未能参与此次投票。苏联则对印度的提案表示支持,投了赞成票。

苏联已经不止一次使用这种策略了。斯大林原本的打算是通过拖延战术,利用中国的兵力和苏联淘汰的武器在朝鲜战场上牵制美国。然而,当印度提案出现时,斯大林意识到这个提案比他的计划更为优越,因为双方在这个框架内根本无法达成协议,于是他果断决定支持该提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