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249章:河西贵人(1 / 2)
远在数千里之外,已经是银夏巡边使,检校太尉的曹光实已经垂垂老矣,这个时空他不用死于李继迁之手了,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何况他也年过六十,在西北苦寒之地驻守十余年了。
这种大事,赵滋自然也是知道的,也着实打乱了他对于寇准的安排,原本他是想着把寇准外放到西北之地去斡旋,做西北使相,发挥他刚硬的优秀品质。
但寇准毕竟是文臣,不是哪个宰相都是诸葛武侯。他的军事水平赵滋看来就是一团糟,能葬送几十万军队的那种。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但是宰相的权威又不容许一般的将领挑衅他,除非是曹光实这样要功劳有功劳,要资历有资历而且脑子也够清楚的的驻边大将,才敢拒绝寇准不合理的军事建议。
换了别人,赵滋又不能明说他绝对不听寇准的军事命令,何况就寇准那脾气一般的武将还真不敢得罪他,哪怕是身为赵滋亲姐夫,石守信亲子的石保吉。
而且说实话吧,石保吉固然不算废物,但跟自家开国功臣之首的老爹相比,说一句虎父犬子还是不为过的,让他平平稳稳的驻守一方容易。但独自面对复杂的河西局势,别说赵滋了,石保吉自己对他都没有信心。
这不,他委托宦官窦神宝送来的信中委婉道:“臣驽钝,实难把握诸外邦。”
赵滋看的有些烦,道:“知道自己天资有限,就应该多学多看。他自从雍熙年间被派去银州,按说也该快十年了,就没学会曹将军一点儿本事吗?”
这话他自然不可能对着文武大臣说,那样不仅是晋国长公主没法做人,更重要的是会招来更多的“弥兵之论”。
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毕竟是汉人王朝的痛。大宋上下多有臣子出身那里,眼看上次北伐,曹彬和赵邦媛跟契丹人打的有来有回,眼下越来越少的人反对对契丹用兵了。
何况韩华来归只是程序不合理,他们还是看到了民心可用。只是这民意如流水,不能平白糟蹋。所以大多数人建议等好时机,存好粮食,用合适的大将带精兵一举收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