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霸凌与成长转折(1 / 2)

加入书签

('回想国中生活,那是一段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我国一时期的生活还算平稳,但我们那一届的霸凌问题却异常严重。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们班有个男生,不知怎麽得罪了那些所谓的风云人物,某一天,他竟被人从气窗泼下一桶水,当众淋了一身。

当时「霸凌」这个词还不流行,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种行为叫霸凌。对於那些施暴者而言,也许只是因为看某人不顺眼,或者藉此取乐,但对被害者来说,却是无法磨灭的痛苦。

到了国二,我遇到更直接的霸凌。那些话语至今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你长得好丑,要不要给你钱去整形?」「你笑起来很丑,可以不要笑吗?」「你哭就是为了博取同情!」这些言语深深影响了我的自信和行为。如今,我讨厌照镜子、不喜欢照相、不Ai笑,甚至在外人面前从不哭泣等。很多人以为,说出去的话不过是小事,但对於承受者来说,却可能成为心灵深处的一道伤痕。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X格也逐渐发生变化。回想起来,我的成长似乎在某个瞬间被推向了另一条轨道。每天的生活变得重复无感,对於周遭的霸凌事件,我渐渐变得麻木。在这段过程中有的人反击了,也有的人家长介入了,但事後再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後来,那些小团T中的部分人也被排挤,变成了新的「众矢之的」,他们的处境甚至b一般人更加惨烈。还有一次偶然去图书馆的途中时,看到一群人围观,我才知道别班的同学霸凌情况也慎是严重。这些"後来"被霸凌的同学,想要和我们这些原本就在边角人物交朋友都非常困难,因为针对他们的人,总能利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在班上无法生存。

我至今还记得这些情景,也不禁好奇,当时那些欺负人的同学现在过得怎麽样了?只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无从得知。这段国中的经历,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旁观,让我深刻T会到言语和行为的力量。或许正因为经历过这些,我才逐渐学会更理X地看待人际关系,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 '')('高一那年,我的生活出现了一场始料未及的风暴,那段经历至今让我无法释怀。

我就读的学校是一所天主教学校,那是我因为考试成绩考上的学校。某天放学後,我和妈妈一起去接机,爸爸与寺庙的师父刚从大陆出差回来。车上,我满心欢喜地与妈妈分享学校的点滴,谈话间或许流露出对基督教、天主教的好感。

隔天晚上,父亲突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怒火。他指责我在师父面前说了「我爸挂了後,我要信基督教!」我听到这句指控时,脑中一片空白,无法理解这荒谬的指责从何而来。我极力辩解,甚至发誓自己从未说过这样的话。但父亲却坚信不疑,声称这是师父告诉他的「事实」。

争执中,我才知道,让父亲如此愤怒的不仅仅是这句话本身,而是他们对我对基督教的倾向。他说:「师父们说我是佛教工作者的孩子,怎麽可以信异教?」这句话宛如一把利刃刺入我的心。虽然我从小对佛道教并没有太多感情,但父亲的反应让我从不在意变成了厌恶,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我开始觉得,这不仅仅是信仰的问题,而是对我的人格否定。

我尝试与父母理XG0u通,说明自己根本没有说过那句话,这件事的错不在我。然而,家中的亲戚和周围的人却一面倒地认为,长辈怎麽可以向晚辈道歉?这是「不合理」的要求。他们甚至认定,所有的问题都在於我。

那段日子,我的家彷佛变成了一个战场。只要父亲在家,我就选择离开他的视线,避免任何接触。妈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为了家中的「和平」,她一次次劝我向父亲低头道歉。我拒绝了很久,但最终不得不妥协。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所有的委屈与愤怒都被压抑到最深处,而他们的世界却如常运转,这件事对他们而言早已翻篇。

直到高三,我遇到了一位实习老师,他指导我写作,也倾听了我的心声。当我提到这段经历时,他平静地说了一句:「这也是一种霸凌。」那一刻,我才惊觉,原来多年来的痛苦,是有名字的。这种霸凌,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家庭——那个原本应该最安全的地方。

这件事过去了十几年,父亲、师父从未对我道歉。我早已不再期待他们的道歉,但这段经历却深深影响了我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对於他们来说,这可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小cHa曲;但对我而言,却是一道无法癒合的伤痕。它提醒着我,即便在家人面前,也需要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尊重。

', '')('高二时,我长期压抑的情绪突然崩溃。那天,我不明所以地开始大哭,泪流不止,像是内心某个角落被彻底击溃。而後,我便时常泡在辅导室,接受辅导老师的开导。她告诉我:「你算幸运的,因为情绪爆炸了,至少有了出口。很多人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在那段低cHa0期,我第一次踏进身心科的诊室。然而,当医生询问时,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终,医生判断我是考前焦虑症,并建议我接受适当的治疗。虽然我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但对於治疗,我一直采取间歇X的方式。那段时间,辅导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答应我,不要再自杀了。」我答应她,而我至今也没有再次走上那条路。

然而,在高中的平静之前,我曾经在国中有过一段黑暗时光。那是我第一次尝试自杀。我选择用自勒的方式,但由於手臂力量不足,最终没能成功。当时,我全家无人理会我的行为,甚至在妹妹发现我的嘴唇发紫时,也依然没人过问。或许,他们只当我是「搏关注」。

那时的我很想结束一切,但力量不足救了我的命。这次未遂的经历,让我在後来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想Si的人,一定要学会自救和寻求帮助,而不是选择放弃生命。」这句话,我想强调很多次,因为它是我从黑暗中得来的真知。

国中那次自杀未遂後,我对Si亡的执念依旧,因为内心的伤痛仍然清晰可见。我曾经想过用木炭结束生命,但因为不太会使用打火机,而且没有能够藏木炭的地方,这个计划就不了了之。这些经历让我认清了很多现实:我的父母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总选择逃避,就像他们对妹妹嚣张态度的默许一样。

从那以後,我更加坚信,「自己只能靠自己」。这份信念以及心理信仰支撑着我一步步走出Y影,也让我明白,哪怕经历再多的低谷,只要不放弃,就一定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这些低谷的经历,或许曾经让我痛苦不堪,但它们也塑造了今天的我——一个不再轻易选择放弃的人。

', '')('在学生时代,我曾三次向家人争取受洗的机会。每一次,我都怀着满腔的期待,希望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但结果却是一场场失望的收场。

第一次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应该是高中期间。我鼓起勇气向爸妈提出想受洗的愿望。他们的回覆是:「等到20岁再说。」当时我单纯地以为,20岁成年是一个合理的理由,於是便笨笨地接受了,怀着耐心等待。

当我终於等到20岁,再次满怀期待地提起这件事,心情就像迎接一个重要的仪式般慎重。然而,他们的回答却是:「等到你大学毕业再说。」我追问原因,却没得到任何解释。尽管如此,我还是选择继续等待,期待着22岁大学毕业的那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

终於,我等到了22岁,带着更多的自信与坚定,再次向父母提出受洗的请求。但这一次,他们的回答更令我难以接受:「等你搬离这个家再说。」

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心中的火热。我再次追问为什麽,却得到了更加让人困惑的理由——「你受洗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这个理由我至今仍无法理解,因为我看不到其中的直接联系。但出於对父母顾虑的尊重,我只能暂时放下这个念头。

期间,我也曾多次提出想搬出去住,认为或许一个人自力更生的生活对彼此都会更好。早期,他们认为我刚踏入社会,没有能力生活;而後期,他们却以「我们老了,希望家人能多在一起」为由,要我打消念头。我能明白母亲的担忧:如果我搬出去,可能就很少会回来了。

我心里也很清楚,离开後回家的次数一定会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不善於表达,但了解人生只有一次,能尽可能减少遗憾就减少遗憾吧!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过去的经历教会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需要把握当下,因为有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即使在受洗这件事上,我一次次失望,内心的期待也逐渐减弱,但这些过程让我学会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