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驱逐匈奴丶乌桓等族(1 / 1)

加入书签

('

南匈奴欲投降,消息很快便传至了张世豪耳中。

对於南匈奴与乌桓同样的举动,张世豪并没有意外。

不过,张世豪却丝毫没有接受南匈奴投降的意思。

他想要的不是南匈奴与乌桓投靠大汉。

他张世豪想要的是臣服。

为他所用。

那麽,欲让两族为他张世豪所用,那就必须去打服对方。

让两族对他张世豪的恐惧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再不敢去反对,只有臣服,臣服,再臣服。

无疑,这才是他张世豪想要的。

张世豪给的指示很快便传到了黄叙手上。

血洗!驱逐!

冷冰冰的四个字让黄叙都忍不住轻吸凉气。

不过,对於张世豪的命令,黄叙还是严格执行的。

二十馀万大军轰然出动。

正忐忑丶焦急等待的匈奴人瞬间惊惧丶惶恐了。

败!

大败!

雁门关一路以南匈奴大军为主的草原联军,面对二十馀万的大汉精兵强将猛攻。

一泻千里的大败。

缴获俘虏无数,黄叙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继续领大军缓缓向着并州境内的南匈奴丶鲜卑所住的地方缓缓压迫而去。

血洗!驱逐!

张世豪的命令是要并州境内再无异族。

并州境内的鲜卑人丶南匈奴人惊恐了,到处是汉军的身影,直到此刻,他们对汉人做的事情,也终於发生到了他们的身上。

无奈。

大量的鲜卑人丶南匈奴人争先恐後亡命向北逃去。

而成群带不走的马匹丶牛羊则是落在了汉军手中。

汉军的步伐仍然未停下,而是继续向北。

并州,领太原丶上党丶西河丶云中丶定襄丶雁门丶朔方丶五原丶上郡等九郡。

但是,时至刘宏统治的今天。

并州被南匈奴部丶乌桓部丶以及强大的鲜卑部进行大肆的蚕食。

云中丶定襄丶朔方丶五原丶上郡等五个郡,已然被乌桓人丶鲜卑人丶南匈奴人,乃至羌人等族瓜分了。

再加上被朝廷封赏给南匈奴的驻地西河郡,也就是并州九郡足有六个郡是在外族手中。

根据张世豪的命令,这些郡内自然要收到手中。

所以,可见的是,大量手持兵戈的汉军出现在云中丶定襄丶朔方丶五原丶上郡丶西河六郡,却是欲扫丶驱逐尽六郡内的所有异族。

并州乃至北方震动。

与此同时,就在黄叙领军在并州境内大量汉军对异族进行驱逐丶俘虏时。

幽州方面,公孙瓒带上几个向导,领两万骑兵便出卢龙塞了。

卢龙塞以北,人迹罕至。

公孙瓒领大军填谷开路,长途奔袭。

', ' ')('

一路过“白檀”,“平冈”,渡过大凌河。

历经近一个月时间,终达到了辽西郡柳城。

正如张世豪所预料那般,在汉军进攻的吸引下,乌桓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前线。

并没有注意到一支汉军骑兵已经到了自己大本营。

随着公孙瓒一声令下,沉寂丶毫无防备的柳城瞬间沦陷在汉军的铁蹄之下。

柳城破,战火纷飞,大量的乌桓贵族丶高层被俘获。

攻破乌桓老巢柳城后,公孙瓒并没有停下大军进攻的步伐。

而是从柳城向西。

向着右北平方向,对乌桓大军背後发起了进攻。

汉军神兵天降,袭破柳城,消息传至前线,乌桓大军当即大惊失色。

当公孙瓒领两万汉军骑兵从背後袭杀而至时,乌桓大军大乱。

与此同时,一直拿乌桓大军练兵,不温不火进行战斗的前线汉军也对乌桓大军发动前所未有的猛攻。

虽然公孙瓒统领铁骑并不多,但是从背後杀出,绝对是致命的。

再加上十数万汉军从正面发动猛攻。

败!

大败!

本来据险而守,还显得游刃有馀的乌桓大军直接一败涂地。

汉军四处,缴获钱粮丶战马无数,大量的乌桓士卒被俘虏。

就连乌桓单于丘力居都再次成了张世豪的“座上客”。

汉军继续前行向着辽西郡而去。

汉军身影出现在乌桓一族,对乌桓一族进行控制丶驱逐,乌桓一族惊惧,或是向着辽东逃去,又或者向着草原逃去。

而张世豪则是四处挥舞大军在辽西郡内进行攻城掠地。M.

却是要彻底驱逐乌桓,只待补充汉人百姓,便彻底占据辽西郡。

北疆。

继鲜卑为主的草原联军在上谷郡大败后,并州丶幽州两处地方再先後传出前所未有的大捷。

南匈奴大败!

乌桓同样大败!

再加上张世豪麾下的汉军对诸族的清洗丶俘虏丶驱逐消息。

并州丶幽州丶冀州丶西凉的各方势力震动。

北方的百姓炸裂了,前所未有的颤动了。

一直以来,北方异族入侵,侵袭,这是数百年不断的话题。

不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等都名留青史,但是,异族反反覆复,从未根治。

直到今日,看着张世豪领兵击败数十万草原联军,再对幽丶并二州的异族进行驱逐,对失地进行收复,他们彷佛看到了以後边疆可能再无异族入侵的情况了。

北方的百姓轰动丶振奋。

幽丶并二州百姓更是热泪盈眶,视张世豪为北疆战神,北疆守护神。

随着时间推移,一天天过去,消息席卷整个大汉。

大汉十三州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张世豪北疆战神震天下。

本站采用Cookie技术来保存您的「阅读记录」和「书架」, 所以清除浏览器Cookie数据丶重装浏览器 之类的操作会让您的阅读进度消失哦, 建议可以偶尔截图保存书架, 以防找不到正在阅读的小说!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