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页(1 / 1)

加入书签

('

刘伯温话锋一转,还是转到算学教材之上。

提起张异,他又没了好语气。

许存仁讪笑:“刘兄何必跟孩子置气,他就是随口说说,让张异编写教材他拍马也比不过你!”

“此事许兄就不用说了,既然那孩子如此狂妄,老夫也想看看他的本事。他若是一般的孩子,我也就算了,不过既然是龙虎山的人,总不能让他看低我们!”

许存仁闻言,就不再劝了。

他自己就是读书人,自然明白刘伯温心中那种门户之见。

别看他们这些人平时平易近人,跟僧人,道士之流也有交往,可是如果涉及到某些核心的东西,大部分读书人还是从心底看不起僧道的。

张异换个身份,刘伯温大概会很待见他。

可他和他背后的龙虎山,从朱元璋利用来打压孔家开始,到种痘法、到插手科举……

在这位老友眼中看来,都是大逆不道之事!

许存仁对张异另眼相看的初衷,何尝不是想要将张异拉回“正途”,脱去他身上的道袍,成为一个读书人?

“罢了,左右那孩子输了也不丢人,随他!”

心中暗道一句,许存仁口中道:

“那就谢过刘兄了!”

“许兄客气,此事本就是我辈义不容辞之事!”

刘伯温交代完这些,转身离开。

许存仁亲自送他走,回到书房,却见张异咬着笔,不知道思考什么?

他进入书房,唉声叹气,神不守舍。

张异好奇打量他:

“先生,你又怎么了?

那老刘欺负你了,要不要学生帮你报仇?”

许存仁瞪了他一眼,却没什么兴致跟他插科打诨。

他说:

“刘伯温告诉我一件事,比算学入科举的事还要大,这件事可能跟你老师还有一些关系……”

“什么事?”

张异心不在焉,只是在纸上涂鸦,可许存仁口中刚说出南北榜三个字,他吓得笔都丢了。

“什么玩意?”

“陛下今天临时下了一个决定,在科举改革中,施行南北分榜,以后科举,南方人一个榜单,北方人一个榜单!”

“我去!”

张异这次是彻底失态了,南北榜为什么会提前三十年出现在大明的国土上?

他脑海中马上想起他和朱标说的内容,难道……

张异心中思虑万千。

“不对,先生,你说这件事和你有关?”

张异此时才明白许存仁唉声叹气的原因,许存仁看了他一眼,有气无力:

“严格来说,和你也有关?”

“怎么又扯到我身上了?”

“还记得那天咱们讨论【公平】吗,这些事我跟陛下说过,今日刘伯温跟我说的时候,说他猜测陛下背后有高人……

我初时还不觉得,因为我们这些跟着陛下的老人是知道的,陛下这个人根本就没机会接触别人,

更不要说让他轻易相信一个高人了!

刘伯温认为陛下背后有人,我却想起关于南北榜背后的【公平】之论,

所以我有八成把握,所谓的南北榜是陛下根据我那天的话,自己悟出来的……”

许存仁将那天的话说给张异听,张异冷汗涔涔。

吓死老子了!

他还以为南北榜这件事,是从朱标那里泄露出去的!

屁股决定脑袋,不一样的公平。

这些事都是他跟许存仁论道过的理论。

许存仁告诉皇帝,皇帝从中悟出道理,然后想出南北榜?

虽然感觉有些古怪,但也不是不可能?

张异对张正常的信任,让他还是本能相信了许存仁的解释。

许存仁将刘伯温说过的话,都说给张异听。

张异听完,大拍桌子:

“我就说刘伯温怎么好好来找老师,原来是被皇帝训斥过了呀,说得好,这家伙就该被教训……”

刘伯温的历史评价是很高的,张异对他也很尊重。

但既然在现实中成仇人了,他也不介意黑他一把。

他的事只是小事,让张异更加激动的,是洪武皇帝对南北榜的运用。

历史中的南北榜,只不过是朱元璋发现他在南北弥合这件事上做错了,导致积重难返而不得不选择的亡羊补牢的方法,

可同样的南北榜,转移到洪武元年,却是神来之笔。

尤其是朱元璋定下的迁徙北方就能获得户籍的策略,太特么牛了。

这是历史里边的南北榜里没有的,也是让张异打消疑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不就是高考移民吗?

还是由皇帝亲自主导的高考移民。

有这条政策在,张异知道南方的地主大儒们想要同心反抗皇帝的联盟注定要破解了。

这是赤裸裸的分化之策,而且是阳谋,你知道了也无可奈何!

南方那些士绅看不上南北榜给北方带来的福利,可底层的、寒门的读书人可不一样。

所谓的故土难离,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更何况是事关功名的事?

将本来应该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利益冲突,重新分割之后,所谓的反抗也变成无源之水!

这个政策的出现,让张异对深宫中那位皇帝的水平,心服口服。

“不愧是老朱,真厉害……”

张异对朱元璋的赞叹,真心实意。

有这条政策下去,大明的国运很有可能因此改变。

平衡南北,汉人归心!

大明也走在了更好的选择之上。

虽然南北榜一事,不可避免给张异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但终究给他压下去了。

“行了,你回去吧,有空记得来上课,你逃课太多,要是让陛下知道了你也少不了挨板子!”

许存仁心情不好,也懒得跟张异多说。

张异嘿嘿笑,南北榜一事估计是给许老吓坏了。

要是让外人知道南北榜也是他起的头,估计他回老家都要被乡亲们扔石头了!

张异从许存仁那里还知道一件事,那就是皇帝想要搬迁国子学。

他也明白,随着他干涉的历史事件增多,蝴蝶效应不可避免产生。

也许十几年后才会出现的国子监,很快就要出现在大明的国土上。

张异想起这件事,马上想起朱标。

“知道,先生再见!”

张异告别了许存仁,回道观。

看到道观门口的马车,张异就知道谁来了。

“黄哥哥来的挺早?”

等着张异的人,自然是朱标。

从孙氏身上确定大蒜素有效果之后,朱元璋父子对大蒜素的重视已经前所未有。

朱标今天是带着任务来的,就是为了带去更多的大蒜素。

毕竟皇帝的妃子还等着救命呢!

“废话不说,你最近搞了多少大蒜素,我全要了……”

“嗯,大概还有十几瓶,一瓶大概是一天的量,不过我大蒜没了,应天府的大蒜快被我买空了!”

大蒜这种东西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至少在这个时代是这样。

商品经济被朝廷打压,哪怕是应天这种地方,想要搞到大蒜也不容易。

张异和邓仲修只是个道士,没有其他门路。

自然搞不到太多的东西。

“回头我给你搞几千斤!”

为了活命,也为了好好利用大蒜素,朱标咬咬牙,答应了张异。

“张异,你有没有打算,将大蒜素当成一门生意去做?

我去了家书给父亲,他对这件事应该很有兴趣!”

朱标想打大蒜素的主意,张异想了一下,点头同意。

反正这东西放在他手里,除了装装神棍用来糊弄百姓,或者结交权贵,其实也用不到多少。

他又不想去走巴结高层的路子,如果从赚钱的角度来说,交给黄家父子运营也行。

如果他们父子信得过,以后自己鼓捣出来的玩意,也可以交给他们。

当然,前提是他们不耍心眼。

“这是你铅笔买卖的分红!”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