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页(1 / 1)

加入书签

('

孔讷深吸一口气,转移话题,张异拿出另一本书。

这一本算是卷子合集,里边有整整五十套卷子,这量大的让孔讷也吃一惊。

除了卷子,还有标准答案和解题思路。

孔讷将书大概翻了一遍,越发觉得这东西太有良心了。

别人会不会买他不知道,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他身为学子肯定会买一套。

“这些东西多少钱?”

“《孔家算经》我打算定四两银子!至于《金榜题名》我准备定五钱银子!

《金榜题名》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回头还可以继续出,至于《孔家算经》就是一锤子买卖!”

四两银子这个价格,绝对算不上便宜,可是这个时代的书本身也不便宜。

张异回想起前世看到的一个传说,就是《封神演义》的作者本来穷困潦倒,嫁女儿都没钱置办嫁妆,他实在没办法,才闭关几个月赶出《封神演义》,没想到这本书成了畅销书,作者家的情况一下子变得好过起来。

封神一书,精装版十册大概卖二两银子,张异《孔家算经》卖四两不过分。

虽然自己的书量少,但质量高呀!

而且《算学》这个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刚需。

至于那本叫《金榜题名》的算学卷子,张异想走的就是薄利多销的路子。

五钱银子,是个中规中矩的价格。

这种书是消耗品,卷子做完了书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不过这种书张异可以一直出,只要销量好,说不定它比那本《孔家算经》还要赚钱。

“走吧,明天咱们去国子学宣传一下!”

……

第二日,国子学。

“张异,你又是第一……”

自从发现考试的好处之后,两位算学博士热爱考试。

国子学三天小考,一月大考。

考得所有考生哀鸿遍野。

就连那些功臣子弟都无法幸免,因为有排名的缘故,深宫中的皇帝听说常茂考了个八分,让人专门去常府将他打了一顿。

“吾等蒙父辈余荫,注定是要成为朝廷栋梁之人,然此等成绩,如何担起责任……”

皇帝的口谕,伴随着常府中常茂的哀嚎,传遍各大功臣家。

那些功臣子弟瞬间也紧张起来,可是算学这玩意,不会就是不会。

老师考试越多,他们心中的压力就越大。

朱元璋的板子,随时可能会落下来。

偏偏这个时候,有个道士的成绩一骑绝尘,狠狠压了国子学中的天之骄子们。

终于今天,张异的老乡,张兄弟忍不住来询问张异学习窍诀。

“这个嘛……”

张异面露犹豫之色。

“我的好兄弟们,你若是有什么诀窍,教教我等,咱们可是老乡,还是同宗……”

张异这位同学名叫张蒙,前朝举人出身,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新朝建立之后,他被推举到国子学读书,一心就求个进士出身。

张异真正愁着怎么引出话题,老张兄弟简直就是刚想睡觉,他就送来枕头。

“其实,也不是不能说,其实就是这个……”

他将《孔家算经》拿出来,鬼鬼祟祟:

“嗯,我认识一个书商,他们正准备出一本关于算学的教辅书,不过人家还没正式售卖,我这本可是试读本……”

“给我看看!”

张蒙一把抢过这本书,放开一看,激动万分!

这本书就是他需要的东西呀!

“也给我看看!”

“张兄弟,要不这本书借我几日,我抄录后还给你……”

“张异,我出五两银子,你把书卖给我?”

张异一脸紧张,赶紧将书抢过来,大声说:

“去去去,这是我的书你们可不许抢,你们要买,自己去金陵书局买去,可不要惦记我的东西!”

“金陵书局?”

国子学的学生们记住这个名字,许多人已经迫不及待要去看一看!

过不久,关于这本书的消息,从张异他们学堂,传遍国子学。

“你……”

孔讷对张异的手段很无语,这家伙各种谎言手段用起来,根本不像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张异很简单的完成了自己的宣传工作。

国子学目前两百多名学生,就是他的第一批客户。

……

“怎么这么热闹?”

许存仁刚好出门,看见远处学子们的讨论,还好奇了一下。

不过他要入宫,也没有在意这些,

而是选择上了马车。

半个时辰之后,许存仁出现在御书房,交上一份奏疏。

“考试的结果如何?”

朱标伏案写着什么,皇帝从奏疏堆里抬起头。

“效果很好,至少在算学上,学生成绩进步很快!”

“很快……哼!

是指到现在六十分以上的人,只有三个吗?一群从全国各地选上来的人才,考不过一个小道士?”

许存仁有些尴尬,道:

“皇上,卷子都是那个道士出的,他不写一百分已经算是他演技精湛了,且陛下……

毕竟这算学才刚刚普及开来,咱们也不能要求更多!

国子学已经算好了,臣相信各州府的情况会更差!”

“哼!”

朱元璋回给许存仁一个冷哼,算是他猜中了。

“国子学之重任,除了为国家培养人才之外,也要成为天下各州府的表率,咱们这套经验成功之后,就可以推广了!

百分制这种考试方法,臣执教多年,确实没有想过考试还能这样?

考试,给分,学生可以直观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差距1

国子学内的学习氛围,因为这考试制度提高了三倍有余!

臣认为这套法子,可以往下边州府推广,配合算学课本的小学,中学,初中三级的分级方法。

大概用十年,算学这门学科的架子就可以搭起来了!”

老朱点点头,

十年能把一个学科的骨架搭起来,也算是非常快了。

他满意点头,同时道:“只可惜,这套方法只适合算学,若是能以分数作为参考,考核经学一定更好!”

传统科举和考核,靠的是学生的文章,文章写得好写得坏,有时候也是极为主观的东西。

一个学生的文章,放在这个老师这里可能不行,另一个老师评价又会高上许多。

除非是那种比别人高许多的天才,大部分学生,其实也不太能把握自己的水平。

“陛下,其实也不是不可!”

许存仁笑道:“以前微臣也有过类似的感慨,张家那小子帮臣出了主意,臣也试着在国子学推行了两次考试,可行……

以经学为主的百分考试,文章占四十分,其他题目占六十!

考题的方式各有不同,有判断言语之对错,有默诵经典之名句,有解释圣典,同样也有模糊不清的选择题!

臣这次特意将所有考生的卷子交给陛下,让陛下看看这种改革是否可行!”

许存仁说完,将他带过来的二百份国子学考生的试卷,呈上去。

老朱让人拿过来,放在桌子上,一个个翻看。

两百份卷子就是粗略翻看就要看很久,朱元璋却是一个个细细查看,一时间御书房里,只有他翻阅的声音。

一个时辰,在许存仁的老腿都站酸的时候,老朱终于看完。

“有些人基础不错,文章写得不好!

有些人文章做的不错,但基础很有问题,只是思路敏捷,或者擅长胡诌!

这考试方法有点意思,可以将学生的各种问题都反应出来。

知错能改,可谁敢说自己能三省吾身,就能看见自己的问题。

能通过考试发现不足,这种考试的改制,就很不错!”

朱元璋翻看完试卷,面露喜色。

他很少会如此毫不掩饰的夸赞。

“许存仁,你怎么看这种考试方式的改制,难道你想将它也加入科举?”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