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1 / 1)
('
从一开始的门阀,士族,到后来的科举!
圣学在诸位先贤的推广之下,也算蒸蒸日上!
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其实这教化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
这人才的缺失,竟然让我大明无官可用!”
无官可用这件事,在场诸人太过感同身受了,老朱也露出动容的神情。
其实对于为什么会无官可用,在场的大人们可心知肚明。
江南有许多的士子,宁愿归隐,也不愿做大明的官。
太多人心向前朝!
可孔克坚这么说好像也没毛病,虽然儒家发展到现在,已经控制了华夏的方方面面,可是读书这件事终究是讲天赋的。
虽然人常说穷文富武,可是供养一个人读书,那也是一件极为浪费生产力的事。
所以读书人的数量,相对来说都维持在一个平衡。
九成百姓目不识丁,这是天下的常态。
孔克坚说继续增加儒家的影响力,其实很符合在场大多数人的本心。
都是儒家中人,谁不想本门的学说影响越大越好?
只有某些人,隐约感觉到这个逻辑不对劲。
但身在局中,他们未必能第一时间领悟过来。
孔克坚以大义的名分,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
“但这和文字的简化有何关系?须知如今流传下来的文字,乃是祖宗之法,不可轻变……”
朱元璋第一时间反对,在场群臣竟然隐约替孔克坚着急起来。
孔克坚不急不慢,说:
“臣以为陛下说得不对,文字从仓颉造字以来,其实一直在变,就如商之甲骨文,秦之时的文字,也和如今不同!
臣研究过这些文字,臣有自己的看法!
臣以为,文以载道,文为舟,道为重!
传道授业,当以传道为主,安有因文字的缘故,而耽误教化?
既然如今这文字,已经影响教化,不若试试简化文字,看它能不能减少教化的成本?
且,臣也不认为当废除现有的文字,就如陛下推广铅笔,毛笔不也还在用?
所以臣以为,就算陛下推广简体字,也不影响什么?”
孔克坚一番陈词下来,在场官员对他刮目相看。
这位孔老爷子此时的风骨,方才对得起孔家人的身份。
不管同不同意他的观点,至少百官对他的好感度多少提升。
朱元璋还是没有表示态度,而是转问群臣:
“你们怎么看?”
刘伯温第一个站出来表示:
“臣同意衍圣公的提议,所谓文字者,舟也,文字终归只能算是一种工具,如果有新的工具能更好的教化,臣认为可以试试!”
李善长想了一下,也站出来:
“此事臣大致同意,但还请陛下多思考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朱元璋缓缓点头,说:
“这件事确实可以考虑,如果朕利益百姓,朕会推行,老爷子,衍圣公,你们先站一边!
你这份简体字的字帖,朕会让人抄录一份,传给百官查阅!”
孔希学和孔克坚知道,他们该做的也做了,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
老朱将话题,重新引回前方的战报:
“诸位,我们胜利了!”
皇帝只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登时将奉天殿的气氛火热起来。
不少人以手擦泪,也有人仿佛吁了一口气。
更多的人,脸色涨得通红。
不管是什么表情,他们脸上都挂着喜悦之情。
大都的陷落,是大明开启新篇章的开始。
从此之后,没有人会再说,大明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伪朝。
他们可以挺直腰板大声宣布,改朝换代了!
“但,这远不是咱们的结束,而是开始!
以后,这天下,就拜托诸位和朕一起努力了!”
一向注重君臣之别的老朱,难得说出此番话,
包括李善长这个老狐狸在内,所有人的血仿佛燃烧起来。
“我等,定不负陛下所托!”
所有人都跪倒在朱元璋面前。
第一百八十六章 有子沐英,你是朕的徐福
不管众人心思如何,大家都是冲着建立新王朝的目标努力的。
如今大都攻破,众人才真正体会到成功和封侯拜相的希望。
皇帝说了一番勉励的话,才决定将这件事公告天下。
群臣在热血沸腾中退朝,各自回到工作岗位。
中书上左相李善长,悠然走在回去的路上,他隐约见到,前方衍圣公和刘基并行,聊得很欢快。
“这孔克坚窝囊了一辈子,今日竟然能做出如此有魄力的决定……也算难得!
对了,胡惟庸,你看推行简体字这事是否靠谱?”
他身后跟着一个官员,呵呵一笑:
“大人,行不行,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说,如果说是从我儒家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算是一件利益千秋的好事!
孔老夫子说得没错,教化确实有成本,推行简体字,就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本身!
然,如果站在咱们这些人的角度……
人多了,人心也就涣散了!”
李善长回头,深深看了胡惟庸一眼:
“难怪陛下前阵子跟我提起你,你确实是个聪明人,这一点老夫我都没想到!
人多不好带,也是个现实问题,只是在孔家裹挟大义名分的情况下,这点理由拿不出台面!”
胡惟庸回:
“确实如此,所以我也不敢逆着大势,去当面反对衍圣公的决议,不过事后我倒是会在奏疏中提示陛下,让他自己抉择!”
“不错!”
李善长点头,道:
“看来你这个太常寺卿是当不久了……”
“李相,这话从何说起?”
“除了汪广洋,最多明年,中书省有你胡惟庸一个位置!本来你不应该这么早,呵呵……从某种角度来说,你要谢谢那位闭门思过的右相大人……”
李善长给胡惟庸一个小小的提示,对方眼中闪过一丝喜意。
进入中书省,等于进入大明的权力中枢,比起他这个太常寺卿自然是更进一步。
胡惟庸赶紧鞠躬:
“那属下就谢过李相提携之恩……”
“好说!”
见胡惟庸表示忠心,李善长心情愉悦。
二人正走着,又见一人迎面而来,进宫面圣。
“原来是文英呀!”
来人正是朱元璋的义子朱文英,他二十多岁的年纪,相貌堂堂,只是一身风尘,似乎回京不久就匆忙进宫。
见到李善长,朱文英躬身行礼:
“拜见李伯伯,见过胡大人!”
李善长眉开眼笑,身为淮西派的领袖,朱元璋这个义子与他也算是同道中人:
“你这小子有日子没见了,有空去我那里聚聚,怎么,今日你父皇找你有事?”
朱文英回答:
“正是父皇召唤,文英才放下手中事务,赶紧回来!
李伯伯,这叙旧之事可否等下次再说,文英不敢让陛下久候!”
“行,你去吧!”
李善长颔首,朱文英告辞离去。
御书房,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疏,太监报朱文英求见!
老朱抬起头,让人将朱文英召进来。
“文英拜见陛下!”
“你跟朕客气什么?”
老朱口中虽然说着客气,眼中却是对朱文英的欣赏。
在他那些义子之中,朱文英和其他人不同。
这孩子一向知进退,情商比起其他人可是高了不少。
老朱随口问:
“你今日可好?”
“承蒙父皇厚爱,儿臣一切安好!”
朱文英说到此处,便恭敬垂立,分寸拿捏极其到位。
老朱叹了一口气,
他收下的义子有二十多个,除了李文忠这种本身就是他亲侄儿之外,其他多数是孤儿。
老朱将他们养大,他们给老朱卖命!
不过人的感情亲疏有别,其他人倒是没有朱文英这么亲近,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