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页(1 / 1)

加入书签

('

老朱种田的年代,他对这些肥料闻所未闻。

至于将砒霜、黑矾、硫黄这种无机物当成肥料的情况,在一般百姓中应用就更少了。

“为什么?”

他不理解将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如此强大的效果?

难道这是什么秘方?

他将这个疑问朝着张异提出来,张异笑道:

“如果你问为什么,估计徐光启都答不上来,我倒是可以解答!

因为粪便这种肥料,是单纯的氮肥,而徐光启加入的各种东西沤肥,效果就比咱们常用的肥料好多了,它属于复合肥的一种。

比如黑矾、砒信和硫黄大概是用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的,对“坐死”、“翻黄”的秧苗,施用硫肥3-5天后可以返青!

毛发本质上是一种磷肥,简单来说就是保花促果用的!

内脏也是磷肥,而且有微弱的钾肥,氮磷钾都有了,这效果不比单纯的使用粪便好用》?”

张异只是自顾自说,回头却发现朱元璋父子都傻眼了。

不怪他们没见识,氮磷钾这种化学知识,他们是真没听过。

至于复合肥是什么,老朱他们也不懂。

张异以中药做了解释,单一的肥料比喻成一味药,而复合肥就是医生开的药方。

这么一说,朱家父子恍然大悟。

单一的药物有它的功效,可是如果在医生手中开成药方,多种药物彼此相辅相成,自然效果翻倍!

“其实科学也是如此,知道每一味药的作用,就能组成各种神奇的配方……

而徐光启的【粪丹】如果放在不懂的人眼中,只能照抄,如果知道肥料发挥作用的机理,咱们就能根据这些配方做出更加针对性的肥料!

譬如磷肥吧,毛发和内脏里有,鸟粪里也有……

钾肥就是草木灰,木炭……

而硫磺这些东西,其实也可以用石灰替代……”

张异一一细数各种材料,老朱父子只有虚心听讲的份。

从头到尾,张异的言行都在践行他自己的道理,所谓小术,即是大道。

从经验总结成知识,就是他一直在做的事。

“氮磷钾是什么?”

“是一种后世通过化学的方法追求分离出世界本源物质的成果,类似于咱们的祖先说的金木水火土……

氮磷钾在农业中分别的作用是……”

张异将关于肥料的应用知识说给朱元璋父子听。

虽然听得不是很懂,可是只是关于氮磷钾的作用朱标父子是听懂了。

这些理论,如果不追求太过高深的东西,它们比中医理论容易得多。

而且,可以迅速上手!

“所谓的人工化肥,复合肥……就是这么简单!

回头我自己搞个配方出来,应该不会比徐光启先生的粪丹差!

嗯,您看叫金坷垃怎么样?”

张异给老朱玩了一个梗,老朱莫名其妙。

“为什么叫金坷垃?”

“因为肥料掺了金坷垃!一袋能顶两袋撒!”

为了怕老朱打他,张异继续解释:“金者,粪也……坷垃,是北方一种方言关于干燥土块的意思……小道随口取的名字!

您看着粪丹不就是干燥的土块嘛……”

“什么邪门歪道!不过粪丹这名字确实不雅,叫金坷垃也不错,接地气!”

老朱冷哼,他知道自己被这小家伙给耍了。

“你回头要是研究出配方,给我一份,我让我家里的佃户也跟着试验!

就你这法子,就能让天下粮食翻倍?”

“当然不会只有这个,不过也差不多……

如果咱们研究出新的稻种,说不定还能再增加一些产量,不过杂交水稻这事一时半会做不成……

只靠改善生产技术加上肥料改进,再加一个水稻北迁应该就差不多了!”

“杂交水稻?水稻北迁?”

朱家父子虽然很努力了,但还是跟不上张异的脑回路。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句话省却百年努力

南北榜方案出来之后,老朱为了促进北方振兴,他做出一个一个历史上没有的神来之笔,那就是科举移民!

凡有心功名的南方学子若是觉得皇帝侵犯自己的利益,可将户籍迁徙北方!

开恩科之前迁徙者,以后可以适用北方户籍。

这个决策,就是张异这种穿越者听着,都觉得老朱十分牛逼。大明的士林之中,老朱的这个政策更是引起极大的讨论。

攻击老朱的大儒和学子不少,可是大家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从南北榜方案出来,因科举迁徙到北方的士子不少。

这还是因为大都未定,当时人心惶惶的情况下迁徙的人口,等大明拿下大都之后,又有不少人决定迁徙北方。

如今已经过了八月,马上就是九月。

北方已经快要入冬,所以这股风潮暂时还没达到高峰期。

皇帝估摸着,明年开春,迁徙北方的商人、读书人估计还有不少!

皇帝将这种现象叫做科举北迁,北迁一事一直是他最为得意的政绩之一,但朱元璋其实也头疼一个问题。

因为张异说的寒冷期,其实北方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是注定的。

农耕社会的经济地位,往往是由最基础的农业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北方的农耕其实一直成问题。

就说粮食产量来说,北方的主要作物是麦子,同样是主粮。

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差距太大了。

小麦的亩产撑死一石,大部分的田地连一石都没有。

水稻的话,亩产正常情况下都是比小麦高的,同样是最好的土地,哪怕就是张异号称的如今还没将地力发挥出来的眼前,1.7石的亩产,产量就将近小麦的两倍。

这就意味着北方和南方就算情况相同,粮食产量都是南方的一半,更不用说北方如今的生产环境,更是不如。

大明目前的情况,是整个华夏许多州府别说给朝廷交税,它们连养活自己都难。

地方难,朝廷也难。

所以就算农民起义,还是时有发生。

皇帝想过迁都北平之后,他也一直在算经济账。

迁都最难的问题,还是粮食的安全。

漕运必须开起来。

海运也不能落下!

可是就算加上这些,如果整个北方都需要南方输血,那也太难了。

只是水稻北迁几个字,就让朱元璋如遭雷击。

他赶紧追问:

“我没听清楚,你说水稻北迁,北方也可以种水稻?”

“是呀!”

张异理所当然的样子,水稻至少在北方的一部分地方是可以种的,这个一部分,甚至包括了后世华夏粮仓之一的东北。

只是在大明以前,严格来说在康熙推广北方水稻之前,

大家认为北方不能种水稻这件事,是天经地义。

水稻性喜湿热,这是常识,也是因为这个【常识】,加上人口流动不算频繁的原因,从没有人想过这件事。

后来,万历年间,确实也有人提议将水稻种往北方,以缓解朝廷的压力。

只是那时候,文官集团早就盘根错节,势力壮大,加上朝廷税收的不合理,从官员到百姓,都反对此事,关于北方种水稻的事情被搁置下来

一直到了清朝,康熙这个喜欢农耕的皇帝出世,才将这件事落成!

朱元璋一脸懵逼,所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不需要一些别的前置条件?

他再三反复向张异确认,得到肯定答案之后,老朱的表情跟日了狗一般。

如果说需要很多前置条件,他大概可以理解推广水稻之难。

可仅仅是因为没人去说,没人去试,那他就觉得太冤了。

只是这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将整个华夏北方的潜力发挥出来,这间接上也是能改变大明国运之事。

凭空多出将近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这是何等恐怖的数据。

如果加上张异说的各种种植的小方法和沤肥技术的改善,说不定还真能成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