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1 / 1)

加入书签

('

换成别人,如果是汪广洋大概还能忍得下李善长。

如果杨宪能忍得住,那他就不是历史上那个作死小能手了。

而他一旦想针对李善长,不管朱元璋有多袒护他,在他跳得太过的时候,老朱也必须杀了他。

在北方未定之前,李善长就是朝廷中的中流砥柱。

是大明的萧何!

他的能力,他的威望,是他可以如此欺辱杨宪,老朱依然不会动他的原因。

大明的后勤都在李善长手中,老李能稳住,大明的后方就能稳。

前方对李善长无比信任的淮西功臣也能稳住。

所以一旦杨宪忍无可忍,真的针对李善长的时候,他几乎是必死的。

哪怕张异戏中猜想老朱将他提起来,是为了让他拉起北方一脉的官员,也不行。

南北弥合可以后边再解决,但前线的军心,是绝对不容有失。

既然能算准对方找死,张异何必去跟杨宪对抗?

静静地看着他疯狂,看着他死就行了。

张异不接话,许存仁也不好说什么?

自己这位弟子的选择,未必有错,中山狼三个字,是张异和杨宪不可调和的矛盾。

张异能忍下来,许存仁还是欣慰的。

“如果你说手里的东西很重要,那我会跟刘伯温提一嘴,或者我亲自去跟陛下说……

只是,陛下心中怎么想,我就无法预测了!”

张异摇摇头说:

“其实先生不用,你去说会得罪人,同在朝中为官,杨宪这种小人犯不着得罪!

至于刘先生嘛……他太聪明了,小道我不想欠他人情!”

“行,你好自为之!

陛下跟我说过,他有意改造国子学,恐怕你下次上学,国子学这个名字都不在了!

行吧,你去忙你的,我想回去!

对了,记得有空去看看你师娘,她说想你了!”

许存仁尊重张异的意见,告辞离去。

“老孟!”

张异大喊一声,他手下那些佃户们都跑过来!

“东西带着,跟我回去!”

张异带着自己的佃户们,一路回道观。

到了地方,张异指着道观旁边的一大片空地,对佃户们吩咐说,把周围给围起来。

百姓们闻言,开始卖力干活。

老孟在这群人中相对聪明,跟张异走的也比较近,张异干脆就将类似工头的活包给他。

他倒也不是骑在其他人头上,该干活的时候也特别卖力。

这点越发让张异满意他的表现。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在做事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张异被迫要管起他财产,只靠邓仲修是不行的。

老孟这种人,正好可以用上。

见他忙上忙下的样子,张异琢磨着要不要给他多点工钱,让他当个佃户长。

“小老爷……”

大家干活之时,老孟过来搭话:

“不知道您这是想要做什么?”

“贫道要做个药园,种植一些植物做试验……”

“不知道老爷您有没有需要看园的人,我家的婆娘可以试试……”

老孟一眼看出张异确认,主动毛遂自荐。

“老孟,你家有多少人?”

张异随口询问,老孟憨厚一笑:

“没多少,就一个婆娘和一个闺女,婆娘肚子不争气,没生出大胖小子!”

“那你可要努力了!”

张异随口和对方闲话家常,然后说道:

“等药园建好了我看看,你家嫂子要是能做得来,就留下来,做不来可别怪我!”

“好嘞,老爷,那我去干活了!”

得了张异的承诺,老孟心满意足离去。

张异笑笑,老孟那点小心思他看得到。

人有点私心正常,肯为自己争取利益这件事对于现代人的他说也没啥。

接下来就是考验他人品的时候了。

如果老孟的人品不过关,他们大概就能知道,自己其实不好惹。

张异忙于鼓捣药园子,老朱这阵子忙他自己的事。

首先是沐英报告玄武大炮制造的精度,有张异的设计图,造这门火炮对老朱来说并不成问题。

只是真正大规模制造的时候,老朱发现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火炮的炸膛率非常高。

他和沐英研究了之后,大概也明白是什么原因。

不是张异的设计图出了问题,问题还是出在工匠身上。

随着工匠对制作炮管之类的活逐渐熟练,玄武大炮的良品率也在提高。

可人终究不是机器,良品率对于制作进度来说,始终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老朱也无可奈何,工匠不是一天能培养成的,只能靠金钱去堆,让人练手。

“陛下,工部的人老是来打听,说是奉了杨大人的命令……”

玄武大炮在目前来说是机密中的机密,不过要打造这些东西,需要调动足够的工匠。

老朱让沐英负责这件事,而工匠的调动,却需要工部帮忙。

朱元璋听到这事,眉头皱起。

杨宪和李善长私下分权这件事,他是知道的。

分权这事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更上不了台面。

杨宪因此给老朱明里暗里暗示过,老朱就当没听见。

他乐得见到杨宪对李善长不满,然后拉起自己的势力。

杨宪比不过李善长选择隐忍,同意了关于分权的意见。

中书省能管到的部门,除了六部之外,差不多有好处的部门都是李善长的。

他能分到刑部、工部和礼部,老朱为了平衡杨宪,还看他面子提拔了一批人。

但这家伙越用,朱元璋越是觉得不顺手。

首先杨宪这个人和李善长一个毛病,心里没有容人之量。

在任用官员之上,他也是任人唯亲,能提拔上来不管有没有能力,先看跟他亲近不亲近。

李善长虽然也有类似的毛病,可终究有个底线。

另外一点就是,杨宪的权力欲望太重,他掌了工部之后,竟然想过问沐英的事。

这是妥妥的触及老朱的底线。

“朕会警告他,你也不用理他,无论是谁,都给朕挡回去!”

沐英的话刚说完,许存仁求见。

老朱让许存仁进来,许老进入御书房,见过礼之后,开始报告皇帝新国子学的事。

国子学的建造,自然也是工部在处理。

倒是这个建设速度还算快。

有一部分校舍已经可以使用,老朱迫不及待让国子学搬迁。

作为大明追求高的教育机构,未来开科举之后也许是礼部管科举,但在科举制定方向上,老朱给予许存仁很大的权力。

考虑到许存仁如今身上的担子,国子学改制也已经是水到渠成之事。

朱元璋今日让许存仁过来,就是商量这件事。

国子学扩学,朝廷要求地方上推举的学生数量自然也会增多,也会有更多的官员子弟能进入国子学读书。

这种待遇对于大员来说,自然谈不上有吸引力。

可对某些权势没有那么大的官员,这是一种收买人心的赏赐。

可就算这样,国子学依然会有大量的空位出来,许存仁给老朱建议,是不是可以让一些人通过别的方式进入国子学?

所谓有教无类,许多没有功名在身,也没有祖荫庇佑的人,也有读书的需求。

朱元璋想起张异预言的捐监,如果没有朱标可能暴露的风险,他倒是不反对这件事。能给朝廷增加些许收入,进入国子学并不等于进入大明的官场序列,只是有了一个机会。

如果对方是人才,可以启用,可如果对方不是,那朝廷也没损失。

不过这件事还是被老朱给否决了。

许存仁也只是一提,对此并不失落。

“许先生,那些功臣子弟如何?”

朱元璋想起还挣扎在国子学的功臣子弟们。

自从他揍了几个人之后,这群子弟大多数都要在国子学上学,还不能随便不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