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页(1 / 1)

加入书签

('

不过他们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觉得张异这招,算是刺中慧昙法师的要害了。

“这就是你报复天界寺的手段?”

老朱试探性询问,张异说:

“一半一半吧,看能不能把修元史的地方搬到朝天宫来,反正在哪修不是一样,回头我忽悠下宋濂……”

“另外一半原因呢?”

张异要报复慧昙的事他并不放在心上,正如慧昙所言。

朱元璋并不在乎佛道之间争来争去,甚至乐见其成。

它们相互争斗,彼此消耗自己的力量,正好符合老朱制衡佛道的初心。

当然,这争斗必须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如果耽误了国事,老朱同样会处理的。

这件事并不在老朱忌讳的范围,所以无所谓。

另一半的问题,才是皇帝关心的。

“因为《元史》修得并不好,或者说,因为时间太仓促了,所以修得不好!

我准备提前让这本书出世,交给宋濂,让他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精修!

这毕竟是华夏最后一本可以信任的史书了……”

张异感慨道。

《元史》因为老朱不够重视的缘故,在诸多王朝的史中确实算粗糙。

皇帝并不喜欢前朝,给宋濂的时间也不多,在仓促修史之下,元史的评价确实不高。

当然,史书质量高不高,跟张异本身也没多少关系。

但既然要报复慧昙了,他也不介意弥补上一个小小的历史遗憾。

修史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从各种各样的文献中总结,精选,去伪存真……

每一本史书的编撰,都算得上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因为时间不够,修出来的东西自然也会差点。

元,在这个时代属于异族。

但在张异所处的时代,那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且史书这种东西和情绪无关,能真实的记载时间长河中发生过的一切,这才是它本身的价值。

“为什么这是最后一本可信任的史书?难道后世的王朝比我大明还要……”

“倒不是叔叔猜测的那样,后世王朝的皇帝修明史,可是用了九十年……”

九十年?

老朱不过是随口一问,毕竟他对于讨论明朝如何灭亡这件事,还是犯忌讳的。

可九十年这个数字,却也吸引了父子二人的注意。

为什么史书要修九十年?而且修出来的东西怎么样?

“如此精修,一定很好?”

“好不好不知道,反正不太可信……”

张异撇撇嘴,他穿越到这个时代,以自己的自身的经历去验证历史,除了因为蝴蝶效应改变的一部分,确实能感受到明史中很多细节对不上。

但身在洪武朝,这部分的明史大概还是靠得住的。

等到后边的历史,那才歪曲的严重……

“这话怎么说?”

朱元璋来了兴趣,继续追问。

“因为后边大清的皇帝呀,对史官修得明史并不满意,所以史官需要不停地将修好的版本交给皇帝审查,不满意继续修……”

朱元璋和朱标闻言脸上出现怒容。

“这大清皇帝,下贱……”

二人这是动了真怒,修前朝史书这件事,华夏千百年来,早就形成规制。

君王是不能干涉和篡改史书的。

你好或者坏,史官会如实记录下来,就算君王威胁,史官也一字不改。

虽然玄武门事件后,李世民开了一个坏头,在玄武门这件事上粉饰过一番。

可大抵上细数前朝上千年的历史,差不多都是可信的。

不拘明君,昏君……

都很自觉遵守这个规矩,而是因为忌讳在史书上留下污点,皇帝们多少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这也算是一种监督。

甚至,连朱元璋看不起的蒙古人,在这件事上也尊重了汉家人留下来的传统。

这个传统,是华夏文化源流千年,文明有序的根基。

可后边那个叫做“大清”的王朝,竟然干涉史书的编撰?

这已经极大的侮辱了汉家人制定了千年的传统,也羞辱了大明朝廷本身。

“为什么会如此?”

老朱的注意力,已经从修史本身转移到明史会不会被污蔑的事。

张异道:

“因为自卑,名不正言不顺……

取代大明的,是建州女真!他们长期归顺大明,却夺了天下!

因为出身卑微,加上不懂礼法!

所以他们需要抹去一些不光彩的过去,所以大量篡改历史,毁掉相关的文献……”

“可是,那些史官……”

“明末的读书人,硬骨头有,但投降满人的,大抵骨子都酥了……”

张异嘿嘿笑:“而且,老朱家动了多少文人的利益,江南那些士族黑他还来不及,编撰起史书来,那是一个毫无愧疚!”

朱元璋被张异描述的未来,气的胸口上下起伏。

他一时间也忘了自己前来的目的。

“对了,叔叔今日怎么有空前来?”

张异转移话题,询问老朱的来意。

朱元璋只能将自己心头的怒火放在一边,说:

“来,是想告诉你两件事!”

“什么事?”

“第一件事,就是我打听到,章大人病了,和你去年的一个预言有关!”

朱元璋将章溢病倒的事情说出来,此事在官场已经不是秘密,早就流传开了。

张异去年给章溢做的预言,也被翻起来。

张异闻言笑笑,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去年他孤苦无依的时候,面对杨宪的刁难,他选择做了两个人设来保护自己。

一个是神仙人设。

一个是神医人设。

神医人设,他在孔家那件事上,已经成功立起来。

能结交徐府,获得一层护身符,这个人设功不可没。

而他做的第二个人设,就是预知未来的神仙人设,章溢就是他立下人设的棋子。

只是时局变化,如今张异好像已经不太依赖着两个人设,但章溢的命运终归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母亲的死,张异无法改变。

可是他能改变那位章御史的命运吗?

作为浙东四大家之一,章溢在文治武功上都有不错的造诣,生下的儿子也是可造之材。

他死了,对于国家确实是一个损失。

“终归还是来了……”

张异放下手中的笔,叹息一声。

“去年,我提醒过章老先生,希望他能逃过一劫吧!

如果他心里有了准备,大概是能过去的!

就是不知道皇帝放不放他走,等等,他在应天?”

张异和章溢不算太熟,此时才意识到对方在应天府。

如果按照原来的剧本,他此时应该在处州才对。

老朱点头,问:

“如果皇帝不放,会怎么样?”

“他不放也要放,这孝为先,如果章老先生坚持的话,皇帝也不得不放。

如果他不放的话,估计名声会更坏!

就凭借章老先生对母亲的情感,抑郁寡欢是大概率的事!

他要是死了,皇帝的名声也坏了……”

朱元璋闻言讪讪,朱标用同样的话劝说过他,他本来还想坚持一下。

可张异这么说,他是万万不敢再留章溢了。

一想到章溢会死,老朱也心有感触,章溢是个不错的臣子,忠诚、能力很强。

虽然在前朝当过官,镇压过起义军算是他的黑历史之一,

这导致老朱在用他的时候,多少有些顾虑,其他的皇帝对他非常满意。

他并非寡恩之人,若非想要重用章溢,他也不会强行留他。

一想到此事,老朱也叹了口气,意兴阑珊。

张异问:“那第二件事是什么?”

老朱深吸一口气道:

“这件事尚未传开,但我有渠道知道了些消息,我大明派去日本的使臣,被杀了!”

“哦!”

张异表示很平静,老朱父子面面相觑。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