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页(1 / 1)

加入书签

('

只是如果回到大人本身……”

刘道士看了杨宪一眼,说:

“大人福泽延绵,至少以贫道的道行,看不出大人有什么灾祸。

也许是那位小真人看错了,也许是贫道道行不够!”

杨宪闻言大急:

“刘道长,您可不能说您道行不够呀,您可是大名鼎鼎的赵师真传。

赵师说您修行不比他差……

那小道士才几岁?

您修行的时候,他还不会走路呢?

这家伙装神弄鬼,本来我也不信!

只是他去年算到章溢家母的死讯,一时间名声大噪。

他也说过本相会死于非命,富贵如黄粱一梦……”

那道士闻言,沉默下来。

刘道士再看杨宪,却死活看不出此人有什么死相?”

不过他也明白,所谓预测凶吉,是修行中最难之事?

自古以来,预言到未来的道士不少,可是他们是怎么预言的,身为道士的刘道长心知肚明。

所谓话不说死,未来本来就有许多可能。

就算是道行深厚的人,也不敢说能完全窥见某种必然。

说着模棱两可的话,以不可泄露天机为借口含糊其辞。

所谓的预言,每一次斩钉截铁的预言,都是一场豪赌。

刘道士估摸着,杨宪所言的那位龙虎山小真人大概是被逼急了,所以他当时也做出一场赌博。

事实上,押中章溢母亲的死,就属于他赌赢了。

可一个人连续赌赢两次的几率很低很低。

所以他大概也知道怎么做:

“杨大人放心,既然你想求个心安,贫道回头为你主持一场法事,可去你身上怨念!”

他还没说完,身边小道士插嘴:

“杨大人尽管放心,我师兄的道行,就算有人想害你,他老人家也能去了对方手段。”

“胡闹,有你说话的份?”

刘道士怒斥身边师弟,对方赶紧缩缩脖子,不说话了。

杨宪闻弦歌知雅意,他回:

“刘道长,这次本相让你来京城,倒不全是有求于您!

陛下登基之后,对道门尤其恩宠!

不说那龙虎山圣眷正隆,连个十几岁的小孩子都能成为朝天宫的主持。

这其他门派的道士,也跟着受益!

本相本想找你师父,但他说你是修道种子,成就会比他高许多,我看道长不凡,不应埋没在乡野,本相想给皇帝推举您成为玄教院的话事人!”

杨宪说完,刘道士的眉毛本能一挑。

玄教院,身为道士的他哪还不知道是什么位置?

皇帝为了管理僧道,开国之初就定下了许多规制。

道门这边,第一剑斩向的就是曾经总理天下道教的龙虎山。

可龙虎山命好,不知怎么的,又获得陛下的恩宠,重新掌握了天下道教的权柄。

但其实朝廷还有一个机构,理论上管着天下道教。

善世院和玄教院,是官府机构。

其中善世院的主持者就是慧昙大师,慧昙也是因为有善世院的身份在身,才被人称为佛门领袖。

但玄教院就比较尴尬了。

老张管理天下道教事,理论上他应该是玄教院的主事人。

但天师府的天师常年在龙虎山,并不能担任这个职位。

空缺的玄教院主事人的身份,目前呼声最高的应该是龙虎山驻京办的邓仲修。

当初邓仲修当了朝天宫的主持,龙虎山一堆人不满,大抵也是盯着这个玄教院的位置也有许多人眼红。

如果能入主玄教院,等于道教的天有二日。

天下总领道教事的权柄,也能分一分。

刘道士闭上眼睛,不再言语。

他虽然很想推辞几句,但这个位置怎么说,也值得争一争。

道人出世,却非不争。

不说财侣法地,就是像他这种有济世之心,修行一生,也总想要留下点什么?

传承,教化,这些东西并不是在山沟沟里能完成的。

龙虎山如今的声名显赫,也不是因为忽必烈强抬?

他知道,这是他一辈子都求不到的机缘。绝对不可失去。

尤其是他还年轻,他心有抱负。

杨宪见他的态度,也就明白了。

不管这个道士如何,杨宪也很想将他推举给皇帝。

皇帝如今崇信道教,朝中文武百官都能看出来。

君王所好,众人自然留意。

不过官员中有如宋濂一般忧心,觉得老朱会放大道门权力的儒生。

也有杨宪这种,只希望投君王所好,能求得前程的小人。

如果皇帝崇信道教是不可避免,他推荐刘道士,若是陛下能看得上他,留得下他。

一来,他可以在京城和龙虎山的势力斗上一斗,恶心龙虎山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出口恶气。

二来,若是刘道士能被皇帝信任,自己这个推荐人同样可以得到好处。

杨宪虽然不比李善长和刘基,但也不是十足的傻子。

他明白,北方一系能用的人不多,他自己在朝中的根基也不是很稳。

他最大的依仗,是自己在检校时期和皇帝建立的深厚的信任,但这份信任,似乎随着他当上右相逐渐失去了。

杨宪想要找回这份信任。

……

“宋先生,你不在朝天宫修书,今日怎么有空跑到我这里?”

刘伯温正在处理事务,手下御史通宋濂来访。

他放下手中的活,去接待宋濂。

等让其他人出去,只有两人的时候,刘基开口询问。

宋濂是个做学问的人,修书这件事事关重大,他本不应离开。

而让他连自己回家都等不了,那肯定有要事。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我听说你们前阵子递上去的方案,被否了?”

刘基听到这件事,无声点头。

关于给读书人部分特权这事,是代表他们这个阶层的根本利益。

虽然方案不是刘基提的,可大家都自觉拥护这份方案。

朱元璋并非刚知道那份方案,本来按照宫里传出来的消息,皇帝也有心提高士子的权力。

这并非皇帝好心,而是这件事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新朝初立,目前皇帝面临着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那就是因为南北榜也好,还是其他事情也罢,有大量读书人拒绝入朝为官。

其中的原因虽然摆不上台面,但二人心知肚明。

元朝对百姓可能不好,对儒家或者说整个官员阶层,其实还不错。

因为蒙古人治天下的理念,就是你给我把税收上来,其他的我不管你……

这等于给了基层官员很大的权力空间。

他们盘剥百姓,朝廷不怎么管。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可以恨透了腐败的朝廷,可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官员们,是怀念前朝的。

尤其摊上老朱这么个抠门皇帝。

所谓的特权,其实就是朱元璋在抓吏治的时候,在别的方面对读书人的补偿。

这是他们应得的!

至少宋濂也好,刘基也好,他们认为如此。

但现在,皇帝否了这件事。

“可有转机?”

“估计凶多吉少,陛下对我等的防备之心,实在太重了!

如此下去,非朝廷之福!

这天下确实是朱家的天下,可治理天下的人,难道不不需要安抚?”

宋濂说出这番话,却是让刘基吓一跳。

此等大逆不道的言论,却不该由宋濂口中说出。

这房间里的话,但凡有一个字传出去,都是大祸。

刘基本能环顾四周,发现确实没人之后,才松了一口气。

他其实明白宋濂的想法,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问题。

你老朱家吃了肉,总要给士大夫们留一口汤喝。

刘基也好,宋濂也好,他们可以甘守清贫,两袖清风。

但站在士子的角度上,他们却不得不为读书人这个群体去争利。

“宋老,今日你怎么一身火气?这不像你……”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