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页(1 / 1)

加入书签

('

杨宪很想喊冤,却没有办法说话,证据,高见贤说的东西,都是他的罪证。

有些东西,他自己都未必比高见贤说得清楚。

朱元璋静静地看完这些,然后放下供词。

“杨爱卿,朕终究错看你了……”

他语气平静,可杨宪却一把跪在地上,颤声道:

“陛下,饶命!”

朱元璋笑:

“饶命?杨宪,先放下你贪污和打压异己不说。

海盗案里,那些勾结海盗的富户你竟然也敢放过,好呀,朕养得一条好狗,却原来是狼……

子系中山狼呀……”

中山狼三字,让杨宪神魂剧震,一时间呆立当场。

朱元璋挥手,道:

“高见贤……”

“臣在!”

“带杨宪下去,给朕好好审问,朕倒是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给杨大人交了买命钱?”

“陛下,饶命呀!”

直到检校来带人,杨宪才反应过来,从巅峰到落幕,这转化的速度太快,以至于他一直没时间反应。

他嚎啕大哭,再无此前意气风发的模样。

检校的人,拖着杨宪从奉天殿出去,留下一滩腥臭的水渍。

杨宪的哭声渐行渐远,大殿里针落可闻。

朱元璋冷哼一声,退朝,回后宫去了。

……

自己的政治对手倒霉,李善长并不觉得高兴。

他回身,出去,却和一直没有说话的刘伯温对视一眼。

二人彼此交换了一个有深意的眼神,然后分开走出去。

刘伯温走在前边,许存仁从后边叫住他。

“杨宪倒台了,至少浙东的同僚可以松一口气……”

许存仁虽然同样震撼,但心情还是好的。

只是他见刘伯温丝毫没有高兴的表情,却是疑惑。

“徐兄,你相信检校只用了几个时辰,就能挖出这么多东西?”

刘基回头问许存仁,许存仁愣住,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好在刘基也不需要他回答,继续说:

“这些证据,非一日能搜集完全,可见陛下早就已经掌握了杨宪犯罪的证据,只是引而不发!

这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啊!

杨宪一案,恐怕又要死不少人……”

刘基脸上,丝毫没有竞争对手倒台的喜悦,只有深深的忌惮。

宫里那位皇帝的算计,

实在太过可怕。

第七十八章 诗是去年写的,人是今年没的

许存仁此时方才反应过来,原来陛下今日发难,竟然藏着如此多的门道?

仔细一想还真是,从检校把沈万三带走,到交代一切,这哪有可能是一场朝会就能完成的?

也就是说,朱元璋只是等搜集完证据,等杨宪落网。

“许老,你终于想明白了?”

刘基回头笑道:

“你有些后知后觉了,其实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其他人,大部分都觉察了。

所以大家的脸色才都不太好看!

杨宪最近风头正盛,连李善长都被他压了一头。

他的崛起,离不开陛下希望他将北方一派带起来的原因,陛下对他是寄予厚望的。

哪怕他有几次犯错,换成其他人可能早就被拿了,但陛下却依然忍下来。

陛下的居心,李善长和老夫一开始不懂,但后来想明白之后,我们也少去招惹他!

那是因为我们看到,杨宪身上有一块免死金牌!”

刘基为许存仁揭开了杨宪的崛起的过程,老许这才恍然大悟。

他身在国子监,几乎少有关注朝堂中事。

若不是这次被杨宪打入大牢,又被人所救,他还未必会多看朝堂一眼。

只想到这里边的波诡云谲,许存仁就有些头疼。

杨宪的落马,确实是他取死有道。

他如果不在海盗案中收买命钱的话,就算他有打压异己的行为,皇帝估计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可是他有许多英明的君主的优点,那就是如果为了大局,他也可以很克制。

但老朱宁愿掀桌子,否定他的战略。

由此可知杨宪这次是如何突破他的底线?

他一倒,代表皇帝承认了自己看错人,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是对他威信的很大的打击。

朱元璋这种强势的皇帝,能主动承认他看错人,为什么刘伯温和李善长都不高兴?

许存仁不解。

浙东派在海盗案中可谓是元气大伤,这不仅仅是杨宪将许多浙东派的官员打入牢狱,还有许多不属于浙东派,但天然和他们利益相近的官员,也大量损失。

杨宪倒台,意味着这些人会重新被启用,这对于刘基来说,应该是非常大利好?

就是李善长来说,杨宪倒台,他重新回到一人独掌中书省的局面,这还有什么好不高兴的?

他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刘伯温叹息:

“如果只说一人,一党,他倒台自然是好事!

可我和李善长看出来的,是陛下后边的动作,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陛下是如何知道杨宪在下边收买命钱?”

许存仁摇摇头,刘基道:

“正常情况下,杨宪或者他下边的官员犯法,皇帝该如何知道?

其一,是由我们这些御史向皇上弹劾他,可是这次海盗案,我浙东派人人自危,这个渠道自然是没有的。

其二,就是地方上的官员,一层层递上奏疏,但这个渠道需要走中书省,也不可能瞒不过李善长。

杨宪这个人老夫是知道的,虽然他气量小,可能力并不差。

这件事他做得也足够隐秘,但皇帝偏偏就知道?

为什么?”

“检校!”

许存仁说出自己的答案,刘伯温点头:

“对,是检校,但又有一个问题。

检校有那么厉害?”

检校的存在几乎就是半公开的秘密,许存仁自己也明白。

皇帝用检校监察百官,百官也会去研究怎么防备检校。

大家在斗智斗勇中,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认知。

许存仁也明白,检校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

京城官员中,不到一定品阶皇帝是不会安排检校去监视你的,如果没有实权,大概也是没有。

至少许存仁身边就没有。

这代表什么?

代表检校的人手,影响力,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大。

它最多就是个打小报告的机构。

可是这个机构最近表现出来的能力,已经超出了百官的认知。

首先,他们能前往江南沿海的省份办案,意味着皇帝将检校的势力蔓延到地方,这是一个不好的讯号。

其次,最近检校已经独立调查了好几件案件。

太卜寺卿案是一件,杨宪也是被检校带走的。

这意味着皇帝似乎要给检校更多的权柄,让这个机构从黑暗处走向明面。

“办案,刑讯的权力在大理寺和刑部……监察的权力在御史台。

陛下绕过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司,证明他已经不信任朝中的官员。

君臣离心,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呀!

如果陛下想将咱们放在一边,另起一套体系,这对于咱们这些臣子而言,绝对是灭顶之灾。

检校的存在,本就被群臣诟病,反对……

若是陛下变本加厉……”

“咱们必须做点什么?”

许存仁见刘伯温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试探性询问。

“做,也该是李善长挑头,到时候老夫跟着他就是!”

刘伯温摇摇头,二人一边聊,一边走出宫门。

许存仁却停下来,不走了。

刘基回头,问:

“你怎么了?”

许存仁面色古怪:

“你还记得去年,张异的预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德不配其位,一载赴黄粱!”

张异去年和杨宪的那场争端,可谓是满城皆知。

而杨宪更是因为张异一首打油诗,而获得中山狼的名号。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