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页(1 / 1)

加入书签

('

朱元璋对于反腐的决心,远超出这些人的承受能力。

包括李善长等人……

大家拼了命,才有了站在这里的机会。

升官发财,这是自古以来众人朴素而自然的愿望。

杨宪案让他们知道,朱元璋对覆盖的容忍度。

这意味着,朝廷中的每个人,在行事的时候,都要想想后果。

“皇帝驾到!”

“臣等,参见陛下!”

朱元璋落座,百官朝拜,新的一天开始。

老朱的目光划过群臣,落在一个许久不见的身影上。

“胡爱卿,你的身子可曾恢复一些?”

胡惟庸被皇帝点名,赶紧道:

“陛下,臣已经无碍了,多谢陛下关心!”

“好!”

朱元璋道:

“国家正是用人之时,爱卿保重身体!”

君臣二人只是随口聊了几句,朝堂中的老狐狸们面面相觑,他们能看出朱元璋对胡惟庸表现出来的善意。

寒暄过后,李善长想了一下,走出来:

“陛下,臣有事启奏!”

“说!”

得朱元璋准许,李善长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腹稿说出来:

“陛下,这杨宪已经正法,海盗案也告一段落!

臣觉得,高见贤等也应当早日和刑部交接,将案子转给大理寺和刑部!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三司审案,乃是有法可依!

陛下用检校行审查之权,乃是事急从权,不宜提倡!

臣恳请陛下,收回检校的权力!”

李善长噗通跪下,朱元璋面色一沉。

这李善长可真会找机会呀。

此时,刘伯温也站出来:

“陛下,李相说得有道理,臣附议!”

刘伯温和李善长这两个老对手难得一起反对一件事。

其他官员也反应过来。

刑部尚书周祯走出来,跪下:

“陛下,检校所行之事,实乃我刑部职责,请陛下下旨,收了检校的职权,将案子移交刑部,大理寺审查!”

“陛下,检校干涉司法,应当限制!”

“检校在执法过程中,滥杀无辜,请陛下惩处高见贤……”

一场对检校的秋后算账,来得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朱标看着眼前汹涌的舆论,脸色微变。

他转头望向老朱,却发现老朱脸色丝毫未变。

朱标登时明白,父皇对这件事早就有准备。

老朱等百官说完,才悠然说道:

“那朕问你们,江南富户勾结海盗,此事你们何人跟朕说过?”

浙东派的官员登时哑口无言。

“杨宪在地方收买命钱,你们谁告诉过朕?

刘伯温,你是御史,这地方上有富户举报杨宪,你可听到消息?”

刘基的脸色微变,却不敢回话。

他在海盗案中,几乎抱病不出,避杨宪锋芒,自然是不知道的。

朱元璋转向李善长,李善长口干舌燥。

比起刘基,他其实是隐约知道的。

但李善长选择隐忍有他的目的,所以现在知道,也只能当做不知道。

“是臣失察!”

“一个个办事的时候不行,抢功劳,党争倒是有一手?”

老朱怒火中烧,给这些人扣了个大帽子。

百官苦笑,皇帝这帽子扣得没毛病。

但他们也委屈,官场的生存法则,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知道了也不好说。

但这些阴暗的理由,不能放在朝堂上说。

他们也只能承受皇帝的怒火。

大家都低着头,等皇帝骂一顿,忍忍就过去了。

只是关于检校的事情,必须扼杀在摇篮中。

“朕将尔等视为心腹,可尔等却挥刀相向!

朕将尔等视为耳目,尔等却如瞎眼之人一般!

有事的时候,尔等避之不及。

现在等脏活累活干完了,都要出来抢功劳?”

李善长等人的头埋得更低,并不跟皇帝接话。

臣子熟悉老朱,老朱也知道他们的套路。

所以,朱元璋决定出其不意:

“朕心意已决,将在三司之外,另设锦衣卫!

检校并入锦衣卫,

锦衣卫负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朕予以他们三大权柄,

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

皇帝这么一说,百官神色大变。

朱元璋的意思,是将检校改编成所谓的锦衣卫?

只听锦衣卫三大职权,其一不用去说,第二和第三个职权,已经远远超出任何司法的权柄。

逮捕官员,还另设诏狱,

这等于皇帝已经把三司抛弃到一边,另设一个只对他负责的监察机构。

掌三司之权,可随意监察百官。

这命令一下,最为受伤的人,就是刘伯温所带领的浙东派。

他不再淡定,明确反对:

“陛下,安有弃三司于一边不顾,另立司法渠道?”

朱元璋冷笑:

“还不是三司办事不力?此事已定,锦衣卫有监察百官之能,只对朕负责……

诸位爱卿,这件事没有讨论的余地,都散了吧!”

朱元璋说完,转头看了对方一眼。

早就得到通知的太监,大喊:

“高见贤,凌说觐见!”

高见贤和凌说从外百年走进来。

太监打开一道圣旨,念:“奉天承运……”

关于成立锦衣卫的声音,在凤天殿周围回荡。

飞鱼服被赐下,检校这个曾经见不得光的单位,迅速走上大明政治的舞台。

等高见贤,凌说捧着飞鱼服,回身望向百官。

所有人噤若寒蝉。

“臣等必不负所托,继续为陛下办事!”

在高见贤得意的声音中,朝会结束。

“君不君,臣不臣,君臣离心,实乃朝廷之悲!”

出宫的路上,刘伯温如丧考妣,难得表现出沮丧的一面。

“这些人已经吃饱没事干,就连去清心观的官员,他们都要调查?

说什么去求神仙,必有心虚之事,这是莫须有的罪名,这是栽赃……”

刘伯温想起高见贤的嘴脸,气得浑身哆嗦。

一边的老友许存仁默然。

锦衣卫的出现,几乎动了所有官员的利益。

这不是哪个派系的问题,是所有官员都讨厌的问题。

“陛下好手段,利用海盗案,清扫江南,如今江南沿海,几乎已无可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势力。

大移民之策,将我沿海百姓往内陆迁徙,我浙东,吴地的影响力,恐怕要大幅度下来了。

而他杀杨宪,又能平复因为江南杀戮产生的民怨,这屠户当得,圣人也当得。

这就算了,借机成立锦衣卫,百官明明反对,却依然无法在道义上压下陛下。

海盗案,杨宪案……

陛下是一石三鸟啊!”

朱元璋一套组合拳下来,就连政治不敏感的许存仁都感觉到了来自宫里的寒意。

“不止!”

刘伯温道:

“江南一案,被抄家的财产无算,保底估计,也能超过二百万两银!

除了杨宪案有一部分吐回去,还给如沈万三之流,其中大部分都流入国库!

如今军费正紧,皇帝以此彻底缓解了北方军费的问题。

只是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江南,实在……

且,陛下施行的那个里甲制度,似乎也是要绕过地方官,掌控基层……”

刘基越说,声音越是低沉。

“今日告个病假,不去御史台了……”

刘伯温道:

“许兄,可愿陪某去一趟清心观?

这高见贤不是说去求神问道的都有问题,那刘某也希望高大人查一查,刘某是不是有问题?”

许存仁苦笑,刘基这个人执拗起来,跟个小孩子也差不离。

身为开国的臣子,他是有机会封侯的。

只看常府的常氏,在常遇春前线立功不断的情况下,她为了不耽误夫君的前程,也不得不选择隐忍,不惹事。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