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页(1 / 1)

加入书签

('

刘基,许存仁闻言,老脸一红。

“其实不止大明朝,历朝历代基层欺瞒朝廷,官员欺瞒皇帝,那是常规操作。

并非大明独有。

如果说大明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那就是大明有个不信邪的开国皇帝。

古往今来,除了汉高祖,大多数的皇帝都是门阀出身,哪怕家道中落……

他们是熟悉君王和门阀,君王和士大夫阶层之间的游戏规则的!

通过帝王术平衡,让自己不至于被臣子架空!

但别的皇帝也能接受,官僚之间的平衡!

可是宫里那位不一样,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小道相信,如果说皇帝爱民如子吗,您会嗤之以鼻。

但咱们的陛下,对百姓的苦更能感同身受。

他限制百姓,在某些方面对于百姓的规定,可能更为苛刻,但在另外一些地方,他也确实想要让地方上的百姓能与地主争利。

所以这个皇帝跟官员相处起来,自然和其他人不同。

刘大人觉得难受,那也不奇怪。”

张异笑道:

“不说刘大人,小道在想一件事,那就是李善长李大人……

他会不知道杨宪在地方乱搞?

可他在海盗案一言不发,是想要做什么?

是希望杨宪能利用海盗案,狠狠将你这个政治对手压下去,削弱你浙东派的力量。

等海盗案告一段落,他再出面告发杨宪,做个黄雀在后?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说,李大人的想法其实错不了!

可是无论李大人,还是你刘大人,都是在损失家国利益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

陛下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人,所以既然你们不行,他就另起炉灶。

锦衣卫的诞生,无非就是他对你们失望至极!

反正现在这个怪物被放出来了,以后大家不想受着,也要受着……

这终归就是尔等,咎由自取!”

刘伯温多看了张异一眼,李善长那点小心思,这孩子不在朝堂却也看出来了。

张异这一番嘲讽的话语,却让刘伯温的心情放松下来。

咎由自取,其实也没说错。

“那你认为,老夫后边该如何自处?”

“该吃吃,该喝喝,反正御史台的权柄被削弱,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不过刘大人也不用担心锦衣卫会失控,至少在咱们陛下手里,锦衣卫不会失控。

陛下对百官的担心,放在锦衣卫身上同样适用,如果哪天锦衣卫有失控的趋势,陛下同样会出手废了这个机构……”

“嗯!”

刘基颔首。

锦衣卫的突然成立,确实让他乱了方寸。

从海盗案开始,刘伯温的基本盘一直就被削弱,从地上到中央,他的羽翼逐渐被拔掉。

他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也想做出自己的一番成绩。

可被杨宪这样一个竖子欺负,她很不服气。

好不容易杨宪倒台了,他自以为能松一口气,锦衣卫的出现,等于海盗案中他没落着好处,又被皇帝削了一大块权柄。

大家都是凡人,换谁突然遭遇这样的打击,也会方寸大乱。

可是回过神来,知道问题的根源之后,他也明白自己要怎么做了。

他明白自己在朝堂中的定位,那就是公正……

如果失去这个基础,皇帝对他不信任是迟早的事,明白了病因,接下来就是慢慢找回皇帝的信任就是。

锦衣卫,把他们当成另外一个杨宪就好。

见刘伯温逐渐恢复斗志,张异也是暗自点头。

这些开国名臣的战斗力,可远不是洪武十五年后的文官能比。

老刘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可没有遭遇过锦衣卫这种大杀器,但他的适应得很快。

能屈能伸,这才是张异认识的刘伯温。

说起锦衣卫,张异忍不住想到胡惟庸……

有这个机构存在的话,胡惟庸还会不会走到谋反那一步,或者,因为锦衣卫的提早出现,宰相制度会不会因为蝴蝶效应的变化,而延续下来?

历史的变幻,越来越剧烈了。

这意味着以后自己装神棍预言未来的时候,可要小心点。

张异对自己好不容易立起来的神仙人设,如今可是很珍惜的。

这是他未来接触朱标或者朱棣,去忽悠他们的资本。

“那你说一说,我浙东和沿海百姓,何去何从?”

许存仁见二人聊了许多,也怕刘基尴尬,主动替他转移了话题。

“那要看先生从哪个角度看……”

张异神秘笑笑:

“如果从士绅的角度看,那自然是灭顶之灾。咱们那位陛下未来百年,少不得要被读书人阴阳……

可是从整个沿海的角度而言,这次海盗案,算是给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

尤其是浙东那资源匮乏的地方,因为并没有太受到清算的缘故,地方上的富户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底层的平民矛盾是尖锐的。

如果不是有出海贸易这条出路,这地方不激起民变才怪。

可如今皇帝清洗了地方上的富户,将土地释放出来,这矛盾会少许多。

加上皇帝移民了不少百姓,从地方上来说,沿海因此可享几十年太平。

当然,也不全是好消息……

太仓市舶司的关闭,意味着陛下很有可能要逐渐控制海上贸易了,既然海贸的税收收不上来,对于朝廷来说,这份生意就是没用的!

加上朝廷有休养生息的需求,百姓出海肯定是朝廷重点打击的方向。

沿海一带,虽然大家都在海上做生意,可皇帝海禁之后,受到的影响肯定不同,苏州,松江等地,是鱼米之乡,没了海上贸易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可是浙江就不一定了……”

刘伯温和许存仁脸色大变。

海禁对于浙江百姓的影响,可能仅次于福建。

在这种多山少田的地方,虽然从整体而言,粮食产量因为气候的原因是很高,但潜力不足。

一旦土地兼并严重一点,百姓很难靠土地养活自己,除了经商还有什么法子?

刘伯恩脸色一阵青一阵红,如果皇帝真的禁止海上贸易,那绝对是一场灾难。

可就如张异所言,这场灾难,也算是江南的士绅们自找的。

明明富可敌国,却逃税,还让海盗反噬了朝廷本身,那就活该被打。

“那些士绅死有余辜,只是苦了百姓!

富户不做海贸,却还可以经商!

可百姓的就业,确实也是个麻烦。”

刘伯温站起来,突然朝着张异拜下。

张异一愣,这老家伙又怎么了?

“还请给浙江百姓,指条明路!”

老刘的态度一下子谦卑起来,张异还有些不适应。

“海禁大势所趋,不可能改的!

浙江的地理条件,只靠农耕其实很难。

如果要找个出路,无非就在工商业之上”

工商业……

刘基若有所思,浙江人多经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地方人多地少,逼得没办法。

可是皇帝重农抑商,经商这种事毕竟还是要被压制的。

浙江以前靠海,可以从海上攫取大量的利益,可如果真的在国内行走,

未必有太大的作为。

“当然,前提是刘大人能帮陛下解决税收的问题,税收不上来,怎么合理收税……

让陛下相信工商业能提供稳定的税源,且不耽误生产才行……”

税收……

问题还是回到税收身上。

“说起上次僧道纳税的公案……”

张异主动提起那件读书人都不愿意提起的话题。

“其实从皇帝推动僧道纳税,到拒绝中书省给读书人免税的案子,刘大人应该明白陛下对税收的重视!

税收是朝廷的根本,陛下不会允许任何人在这方面拥有特权,哪怕是他的亲儿子们也一样!

其实如果您仔细思索一下,这次海盗案的发生,陛下任由杨宪血洗江南,根源还在税收之上!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