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页(1 / 1)
('
时不时还穿着道袍,一副要出家的模样。
徐达对自己家的闺女是也十分头痛。
所以朱元璋提起她跟张异的缘分,老徐似乎有所领悟。
龙虎山张家的次子配不上他闺女。
可一个能改变华夏国运的大真人,却也可以。
更何况只要皇帝愿意,张异的功绩混一个爵位是肯定没问题的。
这样算下来,就算他闺女真的一心向道,总也不至于落个孤家寡人。
只是徐家丫头还小,徐达也舍不得这么快就将她的命运给定下来。
这件事只能晚几年再说。
“也不知道张家弟弟,什么时候会下山……”
“这些年,浙江工厂那边给他创造了不少银子,这货不将自己身上的影子折腾完,估计是舍不得下山的!
他本就不是爱出门之人,如今龙虎山不比从前。
张正常给他的权力,几乎相当于龙虎山第二人。
他有的玩,舍不得下山是自然的!
恐怕这世间呀,能吸引他下山的事情不多了!”
朱元璋语气中有些落寞,朱标也深以为然。
“张家弟弟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他有理想!
也许哪天他觉得自己能改变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再次下山吧?
或者,遇见下山的机缘……
譬如,沐英哥哥回归!”
提起沐英,老朱也是担心。
洪武二年,沐英出海,按照张异最理想的情况来算,他们也应该回来了。
只是这茫茫大海之上,丝毫没有沐英的消息。
也不知道他们此行,是凶是吉?
朱元璋和朱标都商量过,如果沐英明年没有回来,他就考虑再派一支出海的队伍出去了。
如今,大明的玄武军已经逐渐成型。
且这两年的国力稳中有升,支持得起第二次出海。
这一切,其中有不小的功劳,还是药王稻的推广。
水稻北迁,药王稻推广,几乎在张异离开京城之后,朱元璋马上推行。
药王稻的产量,确实惊艳了许多人。
如今两年过去,江南附近,已经逐渐种上药王稻。
而另外在皇帝的忧心推广之下,华北平原一带,也广泛种植。
朱标曾经估算过,最多到洪武八年左右。
大明能完成药王稻的覆盖。
虽然美洲的事情不太顺利,但药王稻却是实实在在为大明休养生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张异的另外一个贡献,却来自于东边的浙江。
商税的改革,初见成效……
浙江在农耕和商业之上,都有建树。
尤其是张异所言的纺织工厂,短短两年时间,出品让浙江一地的棉布价格,生生砸下一成。
由此可知,它产量的恐怖。
工业化这三个字,老朱第一次体会到它的力量。
按照张异的管理方式,工厂的出货量十分恐怖。
而销量带来的,自然是大量的税收,朝廷在商业税这一块,收上了不少钱。
而那些在工坊工作的工人,尤其是女工,也获得了不少收入。
这潜移默化之下,一开始在浙江民变的富户也好,百姓也罢,似乎逐渐看出了好处。
浙江本来就是商业发达之地。
大家没了海上贸易之后,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内地的市场。
突然杀出这么一家工厂带头,加上商人们发现,浙江的营商环境,确实比其他地方好了不少。
虽然朝廷在这里征了重税。
可皇帝却在税法之外,严禁地方官盘剥商人。
一来二去,算下来其实成本好像也差不多。
以前大家逃税,可许多钱银也需要拿去打点地方官,只要官方能控制地方官伸手的频率。
也愿意维护律法的公正。
钱给谁不是给,给朝廷……
那还给得安心。
当年闹得沸沸扬扬,说要出兵镇压造反的浙江民变,早就消弭于无形。
两年时间,尚不足以看清楚一个政策的好坏。
可如果再过一年,事情依然向好的话,朱元璋就打算将这个政策全国推行了。
“对了,父皇,今日李相回报,关于您让他拟的名单,他已经拟好了!”
父子二人聊着聊着,朱标想起另外一件正事,将一份名单交给朱元璋。
这份名单,正是去年第一次科举之后,大明的进士名单。
这些人按照老朱自己的心意,也各有各的安排。
如今一年过去,正是朱元璋考核这些人的时候,所以朱元璋让李善长找吏部要了这些官员的考核名单。
父子二人自然而然切回工作模式。
老朱拿起这些官员的考核名单,细细阅读。
逐渐的,他的脸色黑起来。
“这些人,太差了……”
朱元璋放下名单,捏着自己的眉头,情绪波动起伏。
皇帝失望的情绪,迷茫在书房之中。
南北分榜,科举考试……
这些东西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一件事。
可是这批人比起大明前边的官员,不如甚多……
这让朱元璋有了一种真心错付的感觉,也让他觉得特别挫败。
“这些人,还不如朕早年从民间推举上来的人有用!
都是些什么废物……”
朱元璋气得将名单丢在地上,说:
“看来呀,就算是科举了,举荐人才这件事,也不能落下……”
朱元璋心烦意乱,先让朱标离开。
他自顾生气了许久,让太监进来,准备出行。
不多时,他出现在一个精致的院落之中。
知道他来,有位佳人款款走来,跪在皇帝面前:
“观音奴见过皇帝陛下!”
第三章 给朕当道士去,倭寇来袭
朱元璋再次见到观音奴,只觉得心情复杂。
上次他前来的时候,大概是因为王保保的关系,他怎么看这闺女怎么喜欢。
只是如今,却又是另一番感受。
佳人北方来……
张异这句话,却已经定下了朱樉命运,朱元璋就算再想。也只能无可奈何。
“陛下,您来了!”
观音奴起身之后,静静站在那里。
她落落大方,老朱暗道可惜,这姑娘比起大明那些功臣家里的大部分闺女,其实好多了。
听闻观音奴自幼跟在王保保身边,兄妹二人年纪相差虽然有点大,但也算相亲相爱。
观音奴是蒙古女子,骑马射箭的本事一样不落。
可是她也带着汉家儿女的温婉和知书达理。
这样的女子,可惜了……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冷酷之色。
他仰慕王保保,所以想要尽力拉拢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不惜牺牲朱樉的部分意愿。
可是,如果不能拉拢她的话。
观音奴作为王保保的妹妹,如果王保保无法招降,她这辈子注定孤独一生了。
“你可有汉名?”
“回陛下,小女子名为王敏敏!”
观音奴给朱元璋回了话,老朱点点头。
“蒙古人中,也不乏有教化之人,无论是你哥哥还是你,都还不错!”
观音奴道:
“汉家的学说,确实有可取之处,奴家自幼读书,也仰慕圣人之学,不过我蒙人也有我蒙人的习俗,学习可以,教化……其实也谈不上!”
观音奴的声音不卑不亢,并不会因为老朱是皇帝而弱了声势。
她也明白朱元璋的来意,所以故意表现得不那么懂事。
从一开始被俘的惊恐,到如今的适应。
这位少女有着和别人不同的敏感,她知道皇帝的底线,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伤害她。
淡然,就算是上海,观音奴也不怕。
她最为担心的,就是皇帝逼她嫁给朱樉。
不说朱樉她看不看得上的问题,观音奴也明白,朱元璋让她嫁给朱家人,是什么意思?
老朱想要招揽王保保,可她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