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页(1 / 1)
('
兵部尚书的意思很明确,沐英他们这一战打得好,却还不足以用他们来否定李善长前边的话。
“陛下,臣杨载有事启奏!”
这边话音刚落,另外一边,一名大臣站出来。
杨载,正是洪武二年朱元璋派去的日本的使臣,只是被南朝将军给抓了,还杀了大明的使臣。
他虽然逃过一劫,却也被南朝将军软禁。
杨载回了大明之后,还心心念念,让朱元璋再次派出使臣,说服日本。
“说!”
朱元璋斜眼看杨载,让他发言。
杨载道:
“陛下,大海茫茫,哪怕沐将军取得一两次胜利,也不足以改变东南沿海的情况!
那些倭寇来无影去无踪,我大明水军要寻他们,犹如大海捞针。
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实在太难……”
他的话,换来大部分文官点头。
这话其实说得有道理。
倭寇之乱,海盗侵扰,并非他们强,而是借助了大海的地利。
就如蒙古人退入漠北一样,北方的祸乱之所以难以解决,就是因为漠北广阔的地域成为蒙古人天然的退路。
大明军队打不过就退,总有休养生息的时候。
海盗的情况,比蒙古人还要麻烦。
毕竟在大海上想找到倭寇和海盗,其实比在漠北找蒙古人的王庭更难。
“所以……臣以为,就算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谈兵家胜败之事!
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臣觉得,咱们应该再次出使日本,迫使他们朝贡大明!
只有日本配合咱们,约束本国的武士,才是解决倭寇之乱的治本之策!”
杨载说完,跪在地上,大声说:
“臣愿意再次出使日本,为陛下解决此事……”
他说完,李善长道:
“陛下,臣觉得杨大人说得有道理,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以我天朝之恩德,感化四夷,才是王道之策,陛下,臣愿往……”
百官附议的声音此起彼伏,更是助长了杨载的志气。
他再次请求朱元璋出使,却将沐英等人封赏的事情放在一边。
朱元璋对眼前的情景,心知肚明。
他倒不怪杨载,敢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出使,他的勇气和担当毋庸置疑。
只是他如今出来,未免有浑水摸鱼,故意混淆视听的意思,朱元璋并不介意打压一下对方。
“如果感化有用,朕不如先派杨爱卿去北方给朕劝降元顺帝?”
奉天殿中,瞬间针落可闻。
杨载满脸尴尬,皇帝这番话,未免太过强词夺理。
他涨红着脸,发火也不是,不发火的话,心里堵的难受。
“杨爱卿的心朕理解,不过并不太实际!
日本人杀我大明使臣,朕还没找他们算过账……”
朱元璋第一次袒露,自己对两年前那件事的不满。
杨载等人正要说话:
“杨载,你出使日本,那朕问你,如今日本是个什么情况?”
杨载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
朱元璋道:
“那你可知道,日本的统治者是谁?”
奉天殿里又是一片沉默!
“那朕可以告诉你们,如今的日本,南北分裂,你遇见的不过是南朝的余孽!
北朝才是日本正统,但他们已经无力控制全境!
那些出海抢夺的倭寇,就是失地和失去领主的流浪武士……
此时的日本,就是十几年前的元末!
你说你出使,你是准备押注何方?”
杨载半天应不上一句话,李善长等人也吃惊不已。
皇帝久居深宫,他是如何知道日本的情报?
须知,在崖山之变后,蒙古人入侵日本,遭遇了所谓的神风。
日本这个从唐朝开始就侍奉华夏的藩属国,其实已经和中原王朝分离太久。
华夏王朝乃是宗主国,更不会去主动关注日本的情况。
可朱元璋,却娓娓道来,将日本的政治体制,地方局势,一一说出来。
原来日本的国王叫做天皇,但却也只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将军和地方大名手中……
朱元璋的情报,等于打脸了他们这些文臣。
身居皇宫的朱元璋是如何知道的?
臣子是君王的手足,耳目,口舌……
朱元璋设锦衣卫,等于另找了一副耳目。
可是锦衣卫的力量,百官在长期的争斗中,也大概明白,除了少数州府和应天,锦衣卫的影响力没那么大。
所以,皇帝能得到日本消息的渠道,只有一个。
沐英,镇海侯……
百官如醍醐灌顶,已经摸到了来龙去脉。
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吃了那次亏之后,就开始摸索日本的情况。
这些情报,只能来自于沐英。
而沐英镇海侯的名号,就是皇帝对他的期许。
所以在两年之前,皇帝派沐英出海,除了去那个神秘的海外仙山,最主要的目的是刺探日本的情报?
朱元璋一番话下来,已经没人提拉拢日本这件事了。
一个混乱,且国王不掌握政权的国家,怎么可能约束得了手下的流浪武士?
杨载跪在地上,脸色一阵青一阵红。
朱元璋道:
“杨爱卿一心为国,朕是理解的,只是日本的情况,不适合你的建议!
此国之人,畏威而不畏德,若是统一日本,肯定会对大明造成祸端!
若想让日本臣服,只有将他打怕了,或者干脆将这个国家从世界上抹去……”
朱元璋当着群臣面,终于说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传说日本有座神山,名曰富士山!
遇春呀!”
朱元璋喊了常遇春一句,常遇春赶紧出列:
“陛下,臣在……”
“你说,我大明未来,能不能饮马富士山呢?”
“行,肯定行,微臣愿意为陛下的理想,尽犬马之劳……”
常遇春的掷地有声,声音在奉天殿震荡。
君臣二人一番双簧,可把其他人给郁闷坏了。
“你这几年身子骨好了,又坐不住了?”
两年的修养,常遇春比两年前确实好上不少。
他被皇帝说破了心思,嘿嘿笑起来。
“此事先不说了……”
朱元璋回到原来的议题,问李善长:
“李相,朕让沐英等人,测海图,往复海王仙岛,如今又让他带着玄武军收复东海各岛,算不算为我大明开疆扩土?”
朱元璋左一个李相,右一个李相。
在场的官员都是人精,马上听出皇帝对李善长态度微妙的改变。
李善长自己如何不知?
他赶紧说:
“自然算是开疆拓土!”
“那开疆拓土,可当得起一个侯爵之位?”
“当得起!”
李善长满脸苦涩,只能附和皇帝。
“那李相不妨陪朕看着,看看这玄武军,到底还能创造多少奇迹……退朝!”
退朝后,朱元璋将常遇春留下。
君臣二人出现在御书房中。
“陛下,这是……”
老朱给常遇春看了一张世界地图,老常瞪大眼睛。
“这是张异给朕画的世界地图!”
朱元璋指着地图上一个小点说:
“目前玄武军拿下的地方,在这里……”
常遇春看着这张地图,才明白为什么朱元璋信心十足。
这种级别的地图,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无价之宝。
海上常遇春看着不熟,他赶紧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
他找到了大明,还找到了漠北……
哪怕是惊鸿一别,当他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图上熟悉的地标,常遇春已经明白了这个地图的价值。
再回去看海上,那些星星点点的岛礁,就是大海上的明灯。
任何远洋航行的人,都避不开这些岛屿的补给。
“难怪陛下笃定沐英他们能立功……
有这幅地图,倭寇就不再是无影无踪!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