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页(1 / 1)

加入书签

('

“也就是你还能陪朕胡闹呀!”

老朱的语气中,有些感慨。

“徐达为人稳重,虽然是朕的发笑,可从跟着朕开始,他就明白君臣主次,从不越界!

倒是你这家伙,虽然经常惹朕生气,但好歹也能给朕出气!”

常遇春嘿嘿笑:

“陛下,每个人的性子不同,但对陛下的忠心是不变的……”

“真的不变吗?”

朱元璋闻言有点感慨:

“人心,哪能不变?

你看那李善长,你说他变没变?

就刘基离开这几个月,咱们的李相,威风见长!”

常遇春马上闭嘴了。

李善长,徐达还有李文忠这些人,都是跟着朱元璋打拼天下的老兄弟。

从朱元璋去年大封功臣开始,他们自然而然又因为功勋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不满,他看出来了。

而李善长的变化,常遇春何尝看不出?

不过李善长在工作上还算支持他,哪怕他在去年的案子中,暗中帮助过张异,对方也没见怪。

其实说白了,是他们在大明这艘船上,终归要抱团取暖。

“李相有李相的难处……”

常遇春试图给李善长辩解几句,朱元璋却不听了。

“你回去吧,好好做好准备,然后,等着玄武军的好消息吧……”

……

朱元璋等的好消息,接踵而来。

接下来的两个月,沐英带着玄武军将东海的据点都打了一遍。

大明的水军并不算最强,哪怕是朝廷倾力造了一些船,依然不会在东海上盘旋,尤其是以日本为根据地的大海盗人多势众。

不过,玄武军在东海上,啃下来一个硬骨头。

直接覆灭了一支海盗的船队,玄武大炮的名声,彻底响彻天下。

……

“咱们的陛下,到底有多少事情,是绕过中书省的?”

相府,书房中。

李善长手里拿着一份从前线送上来的奏疏,手指微微颤抖。

玄武大炮!

当这种似乎可以改变海上战争格局的东西出现在明军阵营中的时候,他这个中书省的负责人一点都不知情。

“陛下造了这么多大炮,户部的人不知道吗?

工部被抽调了工匠,他们就没觉察一丝一毫?

还有兵部……”

李善长越说越气,在自己的心腹面前,他本来不想丢人。

但他还是,将奏疏狠狠丢在地上。

胡惟庸静静地听着,等他说完,他才站起来,从地上捡起那份奏疏。

然后,胡惟庸小心吹去上边的灰尘,然后恭敬放在李善长的书桌上。

“胡相,这些年陛下绕过中书省做的事也不少了,多一件少一件,您也不必放在心上……

他是陛下,天下都是他的,咱们这些人,不过是替陛下管这家!

您因为这些事,跟天子置气,又何必呢?”

李善长冷着脸,回:

“你当本相想去惹陛下生气?

当本相不知道陛下对本相不满?”

李善长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十分不甘心:

“都说本相恋权,难道本相不是从一开始就大权在握?

怎么当了宰相,到头来却和皇上的关系闹得如此之僵?

胡惟庸,你不当丞相,你感受到不到本相的压力!

本相受皇帝信任,如果不是为身后这些跟着本相的人谋利,本相何至于搞到如今的地步?”

胡惟庸知道李善长在推脱自己身上的责任,但只是静静的听着。

“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这是历朝历代,无数先辈形成的默契。

可咱们这位陛下,天生就对臣子心怀戒惧,君臣离心,君臣离心啊……

老夫若不为丞相,这些事情本轮不到本相去操心,可是本相为文官之首,如何不能为天下士子谋利?

若本相不想为尔等谋利,本相事事顺着陛下就是。

就如那汪广洋一般,当个陛下的传声筒,那又能如何?”

胡惟庸听着李善长这些话,倒是有些感触。

李善长继续说:

“中书省,乃是天下权力之中枢,朝廷中的事务,本就应该从其中过!

陛下以锦衣卫夺御史台监察职权,那也就算了!

可这军政之权,他还能绕过,你身为中枢左丞,不觉得很危险?

陛下,这是要架空我们呀!”

李善长拍了拍胡惟庸的肩膀。

胡惟庸低下头。

君权和相权的争斗,在历朝历代都有。

只是洪武一朝,皇帝毫不掩饰对臣子的戒心,让他们这些上层的官员,同样感觉到危险存在。

在朝廷为立之前,大家都是跟着皇帝造反的人,大家有个共同的目标,那时就夺了天下。

如今新朝已立。

朝廷的运转规则,本应该是跟以前任何朝代一般,大家各行其是。

君权,相权,斗而不破。

哪如朱元璋一般,次次都是极限操作。

胡惟庸突然理解李善长的难!

他想要的,是属于前朝丞相的相权,可是朱元璋不能给。

这是身为文人的李善长最为不能接受的事实。

“君王想架空宰相,如果我当宰相,能不能架空君王?”

胡惟庸脑海中,闪过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很快被李善长打断:

“你也别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这件事同样影响你的前程!

老夫的身子骨大不如前了,最多一两年,我也要退下去!

我有心推你上位为相,可是你也不是没有竞争对手!

汪广洋,比你更有机会……”

胡惟庸表情惊了一下,汪广洋这个名字,让他危机感瞬间升起。

那个因为不作为,被皇帝发配浙江的汪广洋,真的还能回来吗?

“浙江这两年的发展,你应该看在眼中!

陛下对浙江的试点,算得上是成功了!

汪广洋在朝廷无为,可他在地方上可不是毫无作为!

这三年,文治武功,他这位平章政事,哪个不行?

财政,浙江税收一年比一年高!

军务,他主管抗倭,章溢可给他涨了不少脸面!

加上陛下对他念及的旧情,你胡惟庸有没有比得上他的地方?”

胡惟庸的心里,有了一丝慌乱。

位极人臣,成为中书省的两位宰相之一,是他最大的期望。

如果能跟李善长一般,独占中书省,那更是可遇不可求。

李善长已经不止一次明示过他,自己就是他未来的接班人。

可如果这件事事到临头,却被人夺了去,那就不美了。

“汪广洋有个劣势,就算他当了宰相也很难改变……

胡惟庸,你记着,丞相虽然是由皇帝任命的,但同样,是你背后千万士子推你上去的!

不能为身后人谋利,你还不如不当!”

胡惟庸如学生一般,给李善长行了一个师礼。

“请老师帮我!”

“行了,我等淮西子弟,肯定要有个人留在中书省……

老夫会全力帮你,你也给老夫上点心!

去六部查查账,看看陛下这些钱是从哪里花出去的……”

……

不管李善长多不爽,沐英最终还是班师回朝。

出去两个月,带回倭寇和海盗三千人,斩人头无算。

朱元璋得到消息,一扫前边被百官逼宫的郁闷,当场下了圣旨,让玄武军当着浙江百姓面,斩杀三千倭寇。

南方血流成河,朝廷的威望却空前提高。

沐英,平安和章存道,也挟着巨大的威望班师回朝。

“回禀陛下,臣幸不辱命,已经拿下东海主要海盗,控制周围海域航线……

此行,玄武军斩杀倭寇……,擒拿……”

沐英作为玄武军的主帅,在朝堂之上,每一句话语,都仿佛在打脸许多人。

偏偏,朱元璋还问了一句:

“李相,你看这些孩子们表现如何?”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