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页(1 / 1)

加入书签

('

“微臣告退!”

老朱不愿意说,百官自然不会问。

他们陆续离开御书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李相,看起来,这以后咱们大明的战略改变,已经不可逆转……

但陛下并未下定决心!”

李善长看了一眼自己这个所谓的学生,心里琢磨着他真实的意愿。

他问了一句:

“那你觉得,此事当如何?是据守长城,还是继续北伐?”

胡惟庸低下头,道:

“李相的意见,就是学生的意见!”

他耍了个滑头,但李善长却明白,哪怕是跟他亲密的胡惟庸,其实也是认可据守长城,反对北伐的。

他叹了一口气,大概朝中能与他站在一起的,只有身后御书房里的皇帝了。

可就算是皇帝,又能坚持多久?

朱元璋确实不想放弃,也如李善长猜想的一般,他本来也想妥协。

常遇春的军报,给了他一线生机。

徐达岭北战败,虽然因为他的以前的战绩,震慑了王保保没有乘胜追击,给了大明军队一个喘息的机会。

可是这场大败,差不多已经垫定了北伐失败的格局。

张异预言断头山的一败,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徐达的中路军,就彻底无法挽回了。

可是,如果大明的军队,能在断头山一战中,扳回一城。

至少这场北伐,不会输得太过难看。

甚至,可以从蒙古人那里咬下一块肉下来。

“这小子,也不知道该说他是乌鸦嘴,还是朕的福星!”

朱元璋一扫这几日的不快,开怀大笑。

张异的这份情报,对于朱元璋来说,太及时了。

他丝毫不怀疑这份情报的真实性,从史书上获取情报,老朱也不是第一次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沿海的倭寇上,见证过张异情报的准确性。

“标儿,给朕研磨!”

朱元璋激动之下,让朱标过来给自己研磨。

朱元璋将常遇春的军报抄送下来,加上十分郑重的语气,让徐达利用好断头山这一次战役!

他写完之后,命令人八百里加急,送往前线。

“父皇……”

朱标此时已经看完常遇春那份军报,脸上也满是喜悦之色。

岭北一战,给朝廷也好,给皇帝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这场战败,仿佛给大明浇了一碰冷水。

浇得满朝文武透心凉。

朱标很忧心朝中的局势,整个大明朝的舆论,仿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上位者,看到这样的趋势,自然要努力去平衡。

可没有比一场前线的胜利,更能平衡这种情绪。

“张家弟弟,真是我大明的福星!

也不知道何日才能跟他再见一面!”

朱标的声音,勾起了朱元璋的回忆。

他微笑点头,只是说了一声臭小子,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

五月二十五,

漠北,

徐达行走在军营中,安抚将士。

他脸上,看不出因为失败带来挫败感,依然自信满满。

可只有徐达自己知道,焦虑和自责,一直困扰着他。

只是身为一个统帅,他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从岭北一战之后,大明军的士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低落下去。

徐达回到自己的营帐,叹了一口气:

“大概是过去的几年,一切太顺了,无论是本帅,还是我大明的将士,都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

徐达这段日子,除了应付元军的骚扰,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过错。

他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轻敌。

这场北伐最初定下来的战略,是三路大军,相互呼应,稳扎稳打,诱敌南下。

漠北不比山西,陕西那些中原王朝传统的控制区域。

在这里,大明的军队,有着太多的陌生感。

老朱一开始定下来的战略,是明军深入漠北之后,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

可是由于自己太想要一个历史功绩,加上蓝玉的大胜让他看不清局势。

中了王保保的诱敌之计。

三路大军,牵一发动全身。

徐达的冒进,也给李文忠带来极大的麻烦。

三路大军,徐达的中路任务最重,而李文忠的东路大军,却最容易打出精彩的胜利。

可李文忠的表现,让人非常失望……

“李文忠,毕竟不是常遇春……

遇春在就好了!”

徐达唉声叹气之时,外边亲兵报,朝廷有陛下的密旨。

他不敢怠慢,赶紧让人呈上来,让亲兵出去之后,徐达打开朱元璋的密旨。

“断头山,汤和大败!”

徐达看到密旨中的内容,惊得脸色大变。

“预言!

七月十一日!”

徐达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定下神来,再仔细看了一遍。

张异,预言。

涉及到陛下背后那位神秘的高人,徐达大概明白了,这是龙虎山上那位小真人的预言。

而且朱元璋明说,在开战之前,张异就已经预言这场北伐的失败。

他想起皇帝上次警告他,不要骄傲自大,徐达登时面红耳赤。

原来,人家早就看到了自己的败局,还提醒自己,他却依然没有逆天改命。

朱元璋也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因为上次他没把话说明白,让徐达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这一次,朱元璋巨细无遗的,将张异预言的情况说了一遍。

其中,还包括洪武二年那场伏击倭寇的大战。

徐达此时才明白,那场张异,也是张异预言的结果。

也就是说,汤和在断头山的大败,也一定会发生?

徐达顿时汗毛竖起,如果真是如此,这次北伐就要彻底失败了。

中路军的任务最重,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呼应李文忠。

如果中路军溃败,李文忠那边绝对讨不到好。

而且对西路军的影响也是极大。

徐达站起来,刚想叫人过来,去信提醒汤和……

他的手,定在半空中,没有动静。

如果断头山发生的事情是必然,为什么他要告诉汤和?

老朱给徐达阐述过窥见历史的影响。

如果汤和不知道的话,是不是等于,他可以利用这场必然的伏击战,打一场翻身仗?

皇帝字里行间的暗示也是这个意思。

徐达吁了一口气。

回身,走到地图边上,找着断头山的位置。

“原来如此!”

身为名将,只要根据过去的战情,想要推测一个多月后的战果,其实并不算难事。

他已经大概预测到,为什么汤和会出现在断头山。

而如果对方在断头山的话,会有哪些部队,选择设伏?

如果运作得好,也许这场失败的北伐,还有一些转机。

徐达将自己关在营帐里,三天三夜。

一时间,明军的将领们急得不行。

战争失利就算了,主帅如果一蹶不振,对于军心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好在,徐达第三天终于出现了,和别人想象中不同,他脸上红光满面。

“你们散去吧,本帅自有计较,蓝玉,你跟我过来!”

徐达将蓝玉叫进营帐。

“蓝玉,本帅有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蓝玉一愣,徐将军这是有后手吗?

“你给本帅记住,这件事只有陛下知道,你是太子的姻亲,遇春的弟弟,我信得过你,也愿意将这个功劳给你!

可是你若办砸了这件事,皇帝可不会轻易饶你!”

蓝玉的性子徐达清楚,他有能力,但脾气也很骄傲。

说白了,就是有点桀骜不驯。

除了常遇春和自己,大概能压制得住他的人不多。

徐达信得过蓝玉的能力,却信不过他的脾气。

蓝玉见徐达连皇帝都搬出来了,深知这件事的重要性。

“徐将军,究竟是何事,如此重要……”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