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页(1 / 1)
('
这导致朱元璋对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颇有微词,甚至动过停了恩科的想法。
这些人为了逃避朝廷的举荐,上山的上山,归隐的归隐。
一个个摆出我就是不屑给你效力的态度,老朱不杀他们杀谁?
以前是没有借口,可如今造反的借口也有了……
“不提这些了,先生既然来了,就陪朕多住几日!
然后,在陪朕走走……”
“走,陛下准备微服出巡?”
刘基从朱元璋最近的动作,似乎明白什么?
“有些东西,需要朕亲眼见证,才心中有数,毕竟涉及改革,不重视不行……
当年那小子给朕留了一个建议,朕怕动了天下的根本不敢用,
不过这些年,浙江的经验挺好,推广到其他地方,也算顺利!
所以呀,朕就不得不考虑了……”
刘基眉头一挑,他归隐这两年,正好见证浙江商税改革。
从地主们的反对,到后来接受。
整个浙江的税收在增长,但浙江百姓的日子,也逐渐有了盼头。
浙江人本就重商,这个改革算是让浙江吃到第一波福利。
可就算是商税改革,当年也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皇帝推广的时候,天下也有不少富户反对。
朱元璋这次在南方的杀戮,多少也是为改革开路的过程。
而既然连朱元璋都要小心翼翼的对待的事,肯定不会简单。
是农业税……
以刘基的聪明,自然也猜出了老朱的想法。
商税改革尚且波折不断,能让皇帝慎重对待的,大概只有天下之根本的农业税了。
“陛下想要改革农税?”
刘基猜出这个不难,朱元璋其实一直在做这件事,只是徐徐图之。
想要改革农税,首先要知道天下田亩。
可地方无论是百姓还是基层官员,都不太希望朝廷知道这件事。
所以朱元璋推行里甲制,制作黄册,就是逼着百官将手中的数据交出来。
这本身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但很显然并不是老朱所言的改革。
他要做的事,一定是推翻现有制度的大事。
摊丁入亩!
朱元璋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四个字。
第一百零七章 疯批常茂,下杀手了
朱元璋把关于摊丁入亩的政策,说给刘伯温听。
刘基听得冷汗淋漓,皇帝这一手确实算得上是大改革,而且比商业税更加要命。
刘基本就是大明许多政策和律令的制定者之一,对于这天下的运转规则,了如指掌。
摊丁入亩的意义在哪,废除人头税、放开户籍制度、清查田亩……
这些改革,清查田亩其实皇帝这些年一直在做,黄册的推行,就是逐步蚕食地方势力的腾挪空间,增加朝廷的集权。
而放开户籍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朱元璋自己制定的既往政策的否定。
但这份改革最让人胆战心惊的,是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
按认定收费,占天下大多数的百姓,必然会承受更多的赋税成本。
如果摊丁入亩,那谁会成为受害者?
肯定是拥有田地更多的地主会成为朝廷税收的对象?
这可是要激起轩然大波的。
农税是天下根本,而遍布天下的士绅,才是朝廷稳定的根基。
虽然有所谓的以民为本的说法,可是刘基自己都不信这件事。
所谓的民心,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控制基层舆论的士绅手中。
皇权不下县,乡贤才是天下稳定的基石。
可皇帝终归还是对他们下手了,刘基想到了在老朱制定商税的时候,所谓的劫富济贫的观念……
这就是农税版本的劫富济贫。
在士绅和百姓之间,皇帝终归选择了百姓。
可刘基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对于许多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子范围的百姓而言,皇帝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概念。
天下的民心,就是掌握在这些士绅手中,包括他刘基,在青田说话的份量,肯定比朱元璋更重。
他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朱元璋会借题发挥,任由锦衣卫在江南大肆杀戮。
他在给摊丁入亩铺路。
先杀得天下人胆寒,看谁还敢出来触霉头?
“陛下……”
刘基本来是想过来劝朱元璋少生杀戮,可此时明白皇帝是故意的,他口中的劝谏也说不出口。
而且,刘基也明白为什么时隔几年,朱元璋才下定决心。
摊丁入亩不仅仅是皇帝打压地方士绅的过程,也是他自我否定的过程。
严格的户籍制度,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他也颇为认可这份制度。
可摊丁入亩带来的,必然是天下百姓的自由流转。
这对于休养生息是不利的。
既然朱元璋敢推行摊丁入亩,代表皇帝一定权衡过利弊。
而他的底气,大概也是三年的浙江的改革。
一切,都根源于张异,刘基想起那个孩子。
他上次来浙江的时候,还来拜访过自己……
“陛下就不怕,百官反对吗?”
刘基无奈之下,只能将百官拉出来说话。
“刘先生,您猜这件事如果公布,百姓会站在朕这一边,还是士绅一边?”
朱元璋笑得十分从容,刘基刚想开口,却脸色微白。
如果换成以前,他敢肯定百姓一定会跟着他们这些士绅走……
可是如今,刘伯温却不太有把握。
这些年,其实天下发生了许多不大不小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许多百姓开始识字了。
没错,本不应该识字的百姓,因为简体字的推广,许多人识字了,而识字对他们的影响,看似平常。
但仔细一想,士绅们凭什么去控制舆论,还不就是因为,百姓不识字,所以只能从他们那里获得讯息?
刘基看着皇帝心有成竹的模样,才明白这些年皇帝推广简体字背后的意义。
民智开,则不会轻易被人引导。
至少不少百姓,不再是只听乡绅一面之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几年前的商税改革,不知道多少地主乡绅挟着民意企图冲击朝廷,但朝廷的不管不问,让他们多少有些尴尬。
而后期商税的好处出来,百姓们自然会心有感触。
刘基这才发现,原来士子对抗皇权最重要的民心,也在逐渐被皇帝掌握。
这就是朱元璋敢冒着天下士子反弹的风险,去推进改革的目的。
“陛下,好手段!”
刘基此时才明白,朱元璋努力推广简体字背后的意义,
但士子失去引导舆论的权柄,其实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已经逐渐分出胜负。
他死死盯着朱元璋,久久不能言语。
这位陛下,和以前的皇帝完全不一样,他没有妥协,他只有全要这个选项。
想到此处,刘基意兴阑珊,不再去想给同僚求情的事。
“陛下这一次,是准备去哪走走?”
“就在这附近,看看朕的工厂,去听听百姓的声音!
朕已经安排好了,自有人替朕挡着外人,你跟朕走便是……”
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说想走,马上就走。
不多时,他已经换好一身衣服,伪装成一个商贾模样的人。
周围的锦衣卫,也各自换好自己的衣物。
刘基:……
见皇帝轻车熟路的模样,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去了。
他想起三年前的刺杀案,大概也明白过来。
在警衣卫的特权之下,皇帝悄悄出了门,杭州知府也摸不清老朱的行踪。
在皇帝在浙江流浪之时,北境,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朝廷过来押解蓝玉的人,终于来了。
“舅舅……”
常茂看着蓝玉被押上囚车,前来的锦衣卫,对蓝玉并没有半分客气。
“我是功臣,我是……”
蓝玉状若疯魔的样子,让常茂看着怒火中烧。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