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页(1 / 1)

加入书签

('

可大明不但势如破竹,灭了南朝,如今北朝的天皇,也落入老朱手中。

这个新生的王朝,势不可挡。

而自己,却只能坐在这里,见证它的成长。

“咳咳咳!”

王保保开始剧烈咳嗽,观音奴赶紧去过,扶住他:

“天冷了,您还是进屋去吧!

若是再动了根本,可没有萧神医救您了……”

观音奴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责怪,王保保讪讪。

洪武八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就如当时张异预测的一般,他差点人没了。

不过宫里一直派萧九贤待命,在关键的时刻将他救下来。

张异当年的预言,也再次实现。

他对张异的本事,也不再质疑。

他想谢过张异,不过那时候的张异早就去了北方。

观音奴再次提起此事的时候,王保保有些不好意思。

“墙外接受胜利的人中,肯定有他一个!

你咋不出去看看热闹?”

“有朱樉在,我不愿!”

“那你有没有后悔,当初直接嫁入朱家,当初你看不起的纨绔子,如今是名动天下的英雄!”

朱樉如今的威望,甚至盖下了朱棣。

东征的功劳,也许漠北拿下小一些,可这依然是许多名将一生都拿不到的军功。

观音奴毫不犹豫摇头,脸上露出憎恶之色,

她和朱樉就是天生的冤家,谁都看谁不顺眼:

“他就是成了皇帝,奴家也不会看他一眼……”

“那那个小道士呢?”

王保保冷不丁提出张异的名字,观音奴的没来由一慌。

“你都十九岁了,老姑娘了……

难道真准备等那人?

只可惜,人家是徐达的女婿,且和徐家丫头情投意合!

去年你拒绝皇后的指婚,就……”

“哥哥,不说这事了!”

观音奴没来由的心情烦躁,起身就回屋去了。

望着观音奴的背影,王保保不知道在想什么?

他此时,起身,对着墙外喊一声:

“来人!”

不多时,一个锦衣卫出现在他面前。

“请状告朱家皇帝,就说我想见他……”

……

皇宫,皇帝回宫之后,将百官叫到奉天殿前。

“朕准备在朝天宫举办一场仪式,祭奠我大明死去的百姓和阵亡的将士!

到时候,日本那位小国王,需要亲自出席,为这些亡魂谢罪!

只是朕还没想明白,诸位爱卿给朕琢磨琢磨!

这个人,杀不杀?”

大家伙懵逼了,合着老朱你已经在考虑拿人家祭天了?

一路上,大家伙还在讨论,要不要劝阻皇帝举办这场祭奠,可老朱已经领先他们一个版本,讨论要不要杀人。

“陛下不可!”

大伙脱口而出,老朱的任性,实在超乎超乎他们的现象。

一时间,各种从天朝上国,从礼仪方面的说辞,纷纷从他们口中说出来。

其中的意思,无非就是杀了日本的国王,会让周围的藩属国寒心。

华夏是礼仪之邦,不能做出如此下作的事情。

老朱面对他们的陈腔滥调,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激动的情绪。

他看了一眼一直跟在他身边的朱标,嘴角上浮。

“既然诸位爱卿这么说,杀不杀人的事情先放着,礼部……

开始去准备仪式!”

“陛下,臣这就去让邓仲修准备……”

既然皇帝决定在朝天宫举行这场国祭,自然是用道家的道士。

“邓仲修还差点火候,咱们朝中不是还有个真人,张异……”

朱元璋朝着外边喊去。

张异赶紧屁颠屁颠,一路小跑过来。

“你父亲不在,你就是正一道在京城的领袖,这件事朕就交给你了……”

“臣领命!”

张异知道这是皇帝给他的福利,自不会拒绝。

只是听说他要主持国祭,其他人不乐意了。

“陛下,张真人的年岁,似乎不太适合?”

率先说话的,是礼部尚书。

他没有避讳,旗帜鲜明的反对。

其他人也纷纷起来附和,说张异年岁太小,不适合主持国祭。

一时间,关于张异的负面消息,又是此起彼伏。

从私德,到道行,再到各种黑料的检举。

张异知道这些年朝中的文官对他多有举报,可他也没想到,这些家伙连鸡毛蒜皮和捕风捉影的事情,都能拿在朝堂上说。

他直呼好家伙,差点给气笑了。

这些人的嘴脸,比起大美丽国的政客也不差了。

只是说着说着,皇帝猛拍龙椅,奉天殿中,登时寂静无声。

此时,朱樉嗤笑,打破了大殿中的平静。

“老二,你笑什么?”

朱元璋转头,望向一直低调没有说话的朱樉。

朱樉朝着朱元璋行礼,然后环顾四周。

他跋扈的表情,百官已经多年未见。

“父皇,儿臣是觉得,这些年出征在外,却已经不太习惯诸位大人的颠倒黑白,不要皮脸……”

他这句话,等于将半个奉天殿中的官员都给骂了……

其他人闻言,面红耳赤!

他们知道秦王朱樉和张异的关系很好,可他们却料不到,朱樉会为了张异,当场斥责他们这些官员。

难道,这位殿下,就不曾想过,万一……?

百官的脸色讪讪,而盯着朱樉的目光,也带着一丝恶意。

“秦王殿下,何出此言?”

礼部尚书作为这件事的挑起者,硬着头皮站出来。

“本王把话放在这里,不是张异,其他人还真没资格主持这场国祭!

尔等可知,远征日本的计划,就是张真人提起?

无论是玄武军,还是玄武大炮,还是我大明的水军编制,战法……

这一切都是真人的手笔!

没有张真人,压根就不会有远征日本之事,也不会有海外仙山之行!

他没资格,难道就诸位大人苦心劝说父皇去找日本妥协,更有资格?”

朱樉一席话下来,奉天殿内的官员,个个面如死灰。

他们忍不住,将目光落在张异身上。

他们看了看张异,又转向一直不说话的老朱。

老朱沉默不言,算是证实了朱樉的说法。

玄武军起于几年前?

开始有官员回忆,当确定年份之后,他们更加震撼。

也就是说,眼前的少年在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影响大明的国策。

朱樉似乎得到朱元璋的暗示,开始疯狂输出:

“不知道王大人,在七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本王也不怕告诉你们,南北分榜,算学入科举,这些国策都经过张异的参与,税法改革,也是张异的主意……

军功,他有!

国策,他出!

本王就想问问这里的大人们,有谁做过这些?”

张异的事迹,有一部分官员们是知道的。

可是其中的大部分,他们并未知晓。

想到这些年大明几乎所有的大事件,背后都有这位道长的身影。

这些人望向张异的目光,充满莫名的情绪。

“果然不愧是青衣宰相!”

在这场纷争中一直置身事外的胡惟庸,突然率先开口。

他主动走出来,朝着皇帝大声说:

“微臣方知原来张真人做下这么多事,皇上,关于张真人主持国祭一事,臣附议!”

胡惟庸突然临阵倒戈,让其他人愕然。

他和张异之间的仇恨,颇有种不死不休的意思。

可如今他却站出来,主动给张异抬轿。

汪广洋深深看了胡惟庸一眼,也走上前去:

“青衣宰相之名,本官佩服,避险,臣也附议!”

其他人似乎若有所悟,包括礼部尚书在内,所有人都站出来附议。

让张异主持国祭这件事,就以这种诡异的情况,被确定下来。

“散了吧,具体事宜,回头再议!”

老朱挥挥手,让百官散去。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