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页(1 / 1)

加入书签

('

日本必须对朝廷称臣!

可是怎么个称臣法,基本都是大明说了算。

张异对这个件事,有十分详细的切香肠计划,反正就是慢慢过渡到朱樉称王。

可这个过程,绝对没有圆融自认是汉人后裔这一段。

大概是一开始大家都没想起来。

其实大明出征的时候,老朱也强调过,却没想到圆融当场在祭坛上喊出来。

认大明做父!

这好呀!

只要圆融这么干了,以后大明天然对日本就有了法理上的干涉的借口,这个好呀!

“父皇,既然他这么说……”

朱标一直没说话,等这场祭典出现圆融这个意外的时候,朱标站出来,为他求情。

“儿臣从古书中听闻一个故事,当年始皇帝为求不死药,派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出海,这些童男童女,后来流落日本……”

朱标所言的,是一个传说。

但这个传说,却刚好印证了圆融的说辞。

日本是先秦遗民的后裔,那不就是华夏人的旁支?

圆融听朱标说,虽然他也不是很懂,不过秦,后裔之类的关键词,他是知道的。

他拼命点头,十分配合。

朱标故意用很大的声音说,远处的百姓,也能听到一些。

人最喜欢听八卦,这个故事也满足了百姓们猎奇和自豪两种心理需求。

朱标继续说:

“圆融身为日本国王,却长期被下边逆臣把持朝政,君不君,臣不臣!

且这些年放任倭寇作乱的,大多数是国王手下的大名!

既然责任不在国王身上,那他罪不至死!

儿臣认为,父皇当起兵,帮助国王控制日本……”

从一开始的为百姓报仇,到如今的理所当然利用天皇做为借口,合理攻伐日本。

朱标着一番话,不但照顾到了老朱的利益,也让百官能接受。

其实所谓的理由,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但既然能把私处遮住,大家就皆大欢喜。

老朱闻言,思索了一番,又询问圆融的意见。

圆融一声爸爸,就认了老朱这个父皇帝。

朱元璋顺其自然,将他收为义子,然后又给将孝亲王的名声落实。

天皇之名,在此刻彻底成为历史。

而皇帝当场决定,由大明军队,帮助孝亲王夺取政权。

这场喜剧,张异完成自己的戏份之后,就一直退在后边,默默地欣赏着。

他提供了一个思路,但无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朱樉,都完成得非常好。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依然会遵循一定程度的规则。

大明获得了法理上进入日本的要求,比一味灭族更好。

灭族只顺一时之气,而将当年XX共荣圈那一套用到他们自己身上,想想也是不错。

这么做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就是一个示范。

这一套一样可以用在别的地方!

皇帝降服圆融。又是一波高潮。

而国祭的最后,就是论功行赏的时候。

朱元璋颁布圣旨,远在日本的沐英,平安和常遇春等人,自然有封赏。

而朱樉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从法理上,他成为常驻日本的亲王。

朱樉这个秦王,终于踏上了海外仙山,虽然不得长生,却也获得了其他亲王所没有的逍遥。

朱樉听封的时候,张异能看出他肩膀在颤抖。

自己一直努力的东西终于亲自实现,这种感觉让人愉悦。

而自己呢?

自己的梦想,能实现吗?

就在张异神游天外之时,他隐约听见太监喊道:

“真人张异听旨……”

张异赶紧跪下,伏倒在地。

太监的声音,在他耳边环绕: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有子张异,德行兼备……”

经过一番制式的夸奖,关于国师的封赏,终于落在张异的头上。

十六岁,大明国师!

当皇帝宣布之后,同样引发不小的轰动。

历史上,并不是没有道士被封为国师,但这些道士的名声大抵都不会太好。

要么妖言惑众,要么整天投其所好,给皇帝炼什么不死药。

张异在被封为国师的时候,大家也是这么认为。

只是,他们细细品鉴。

却发现皇帝赞赏这位道士的内容,基本上和宗教无关。

他是实实在在。凭借社稷之功,坐在国师的位置上……

“国师是假,青衣宰相是真!”

和百姓们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不同,文官的方阵,大家伙都高兴不起来。

张异立下的功劳,却都刺中他们的痛处。

尤其是胡惟庸一句青衣宰相,让许多人很不舒服。

“君王不行圣学,却去捧道士的臭脚,非国家之福呀!”

一个御史忍不住,痛心疾首。

他的话算是说出了众人的心声,一种名为绝望的无力感,在周围蔓延。

胡惟庸噙着笑,这些人越是绝望,仿佛对他而言越是高兴。

高台上,皇帝给张异的最后一个封赏也落下。

赐婚,前朝公主……

张真人和前朝公主的风流韵事,似乎也因为这场赐婚,落下帷幕。

一个道士,娶了三个老婆?

这……

有不少官员又想说些什么?

但他们的态度,注定只是无能狂怒。

他们第一次发现,百姓的欢呼声,彻底盖过他们的怒火。

在雷动的欢呼声中,朱元璋将张异扶起来。

他眼中,还带着一丝笑意:

“龙虎山失了一名天师,可却多了一个国师!

张爱卿,你说这是赚了,还是亏了?”

张异没想到朱元璋在这种严肃的场合,居然也会皮一下?

他无可奈何,道:

“陛下……”

他还没说完,朱元璋意味深长拍了拍张异的肩膀:

“此间事了,你回龙虎山看看吧……”

张异闻言,想起前阵子的一封信,

脸上的喜悦,变成了担忧之色。

第十一章 常茂的死因,不能改变的结果

“张异这小子,圣眷正隆!”

夜深,人静。

胡惟庸的书房中,却还有烛火通明。

火光印在窗上,射出两道人影。

而书房之内,胡惟庸和凌说对视而坐。

听闻胡惟庸的感慨,凌说就知道这位宰相心里还是不甘心。

他赔笑:

“胡相,您何苦……”

胡惟庸没有理会他的劝诫,如果仇恨能放得下,他也不是胡惟庸了。

人说别人容易,自己要过自己的心魔关何其难?

不过他也明白自己的仇恨,终归是没有机会报复。

那还不如将自己的态度隐藏起来,等待时机。

他转移话题,道:

“凌大人,现在应该已经没事了吧?”

凌说不知道他问的是自己的身体,还是自己的处境,或者两者都有。

他躬身道:

“多谢胡相关心,我身体没事了,陛下那边,至少暂时也稳住了!

自从我舍了部分权柄,毛骧也不好再刁难我!

胡相的法子是对的,若是我示弱,毛骧再咄咄逼人,他就是问题的制造者。

不过他拿走我许多权柄,我终是不甘心。

那些向着我的老兄弟,也被毛骧有意无意排挤……

最近好多兄弟都跟我抱怨,一想到我没照顾好他们,我就难过……”

凌说的话,半真半假。

但胡惟庸姑且一听。

自从上次收了自己的金子之后,凌说与他等于相互交了投名状。

凌说惊讶于他在贪污,锦衣卫居然不知道任何消息。

而胡惟庸通过那些金子,成功将凌说拉下水。

自从拉拢凌说之后,胡惟庸做许多事,变得不再束手束脚。

锦衣卫监视百官的活还在凌说手中。

只要凌说和他配合好,他们就可以让朱元璋成为瞎子。

“凌大人,兄弟们苦,你这个老大哥怎么能不表示表示?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