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页(1 / 1)

加入书签

('

可似乎都不敢开口。

老朱已经感受到奉天殿内古怪的氛围,却没有揭破。

终于还是胡惟庸带头站出来,询问皇帝:

“陛下,今日臣看日月时报上有一篇关于陛下的采访……”

胡惟庸先是一通马屁,夸老朱一番,但话锋一转,他马上提到那个所谓的改革……

“请陛下明示,您所言的改革是什么,臣等百思不得其解,还望陛下解惑!

中书省乃是陛下政令执行之地,但我等却对此一无所知。

若是误导了陛下的心意,我等难辞其咎!”

胡惟庸明面上是怕领会错皇帝的心意,但他话中的怨气,大家伙心知肚明。

中书省,大明的最高行政机构,一朝宰相,却要从报纸上看到皇帝对新政的想法,这实在有点欺人太甚。

大家伙的目光,都集中在老朱身上。

朱元璋神色不变,但朱标的道行浅,都有些坐立难安。

他理解朱元璋的想法,关于吏治改革的事,一开口肯定会受到百官反对。

按照以前的做法,是皇帝先找几位重臣商量,然后被反对,

在双方拉扯,被百官用民心的借口“规劝”,经过一系列的对抗之后,

由双方拿出一个妥协的方案。

可如今,朱元璋多了另外一个选择。

就是借助《日月时报》这份报纸,先将政策丢出去探探口风。

这口风既是官员的口风,也是民间的风向。

将近十年推广简体字,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真有一批人,他们能独立读书看报。

这些人,不再是精英阶层,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给报社投稿,发出自己的声音。

老朱可以通过报社的渠道,进行民调。

也不用再被人以民心为借口裹挟,产生误判。

“胡爱卿说的是改革的事吧?

朕还没想好呢,那天妙云那丫头来采访,朕就顺口说了!

不过今日大家聚在这里正好,朕经过这几天梳理之后,也大概摸清楚了思路!

现在,朕倒是可以跟诸位分享一下!

朕准备,改革吏治,且准备规划北方工业的发展……”

老朱心中早就有腹稿,开始诉说起来。

关于改革吏治的事情,果然一说就激起千层浪。

这件事,主要还是朝廷为了整合基层。

如果说里甲制度,是皇帝绕过县一级别基层官员,团结士绅的话。

这一次,吏治的改革,动的就是基层士绅长期把持地方政权的局面。

地方的豪强,士绅,看似民,但以宗族,宗亲的身份,他们对地方上隐形很大。

没有地方配合,一个县令下乡,是很难处理好具体事务。

单单只是一个不配合,就已经让许多人难受。

而长期妥协下来,或者说,因为大宗主掌握了更多的资源,自然而然的,地方上的吏,也逐渐被大族所控制。

这些人,看似不显山露水,但很多朝廷的政策,就是需要从他们那里执行,如果他们曲解,或者偏袒某些人的利益。

朝廷所谓的改革,自然也无从谈起。

而大宗族,士绅是什么?

不就是站在奉天殿中的各位大人吗?

“臣以为不妥!”

胡惟庸还没说话,汪广洋首先站出来。

第十三章 他就不怕天下造反?

奉天殿内的氛围,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朱元璋对此早有预料,只是微微笑道:

“不知道汪爱卿有何看法?”

“陛下,臣觉得陛下想要改革的心是好的,可是手段太过激进!

地方上的事,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惯例,既然老祖宗行了千年的法度,自然有他的道理!

妄变祖宗之法,不可取也!

陛下变法,若是激起民愤,导致天下不稳,岂不是不妥?

臣以为,陛下当收回成命,三思而行!”

“臣等附议,陛下三思而行!”

汪广洋说完,已经有不少的官员开始走出来,反对朱元璋的改革。

老朱也不生气,只是冷笑。

这些年,类似的桥段已经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他朱元璋何曾妥协过!

“这段话,朕听得耳熟呀!”

朱元璋的开场白,有一丝揶揄之意。

“当年朕改革商税,你们这样说!

南北分榜,你们也这样说!

这前前后后,大概有四五次了吧,汪爱卿,朕倒是想问你?

每次你们都说民心大变,可是哪次有了民变?”

汪广洋被老朱一席话,说得面红耳赤。其他官员,也一时没了言语。

以民心挟君王,乃是文官们惯用的手段,大家伙每次反对皇帝的意见,总不能说皇帝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

可是随着老朱的改革深入,这一招变得越来越难用了。

果然,朱元璋道:

“朕让报社那边给朕做了个民调,似乎和你们说的不同……”

民调,民调,又是民调?

汪广洋的脸色涨红,似乎要发作出来。

他本是一个不惹事的人,可是老朱这些年的做法,却越发让他忍受不住。

那些愚民,懂个屁?

他们也配对天下大事指手画脚?

这句话藏在众人心中,但谁都不敢脱口而出。

不是每个人,都有像文彦博那样说出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这类句子的勇气。

老朱也不是宋神宗那种没有多少威信的皇帝。

胡惟庸见汪广洋被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主动站出来。

“陛下,臣以为汪相说的有道理!

哪怕就如陛下所言,此事是对的!

但这套惯例执行了千年,您说根深蒂固也罢,说积重难返也行。

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就是民心!

陛下,改革虽然好,可是如果步子迈得太大,恐怕会影响天下安定呀!”

胡惟庸的话,让奉天殿内,再次针落可闻。

他这话不可谓不重,甚至已经有点警告的意味。

朱元璋也不接话,身为一个英明的君王,他脾气虽然不好,也是杀伐果断之人。

可政治这种东西,终究讲究利弊权衡。

稳定,就是君王对于天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才是繁荣。

老朱现在动的,是华夏千万士绅隐藏的利益,等于得罪天下豪强。

这些人,在乱世之时,他们可是支持过皇帝的上位。

如果真的逼急了,确实可能会天下不稳。

“朕,自有考量!”

朱元璋终归没有把话说满,道:

“正如前面的政策一般,朕会挑选一些地方做为试点,如果合格,再推广全国!

胡爱卿,你觉得哪里适合试点?”

老朱轻描淡写,就化解了胡惟庸的攻势。

还将包袱丢给胡惟庸。

胡惟庸登时冒出冷汗,这选谁好呢?

他不管选哪里,都是送命题。

“微臣觉得,此事交由陛下定夺!”

他赶紧将皮球踢回去,老朱似笑非笑。

他转头问:

“这可不行,朕没找你们商量,你们怪朕……

现在朕让你们出主意,又都推脱!

胡惟庸,你给朕一个答案……”

胡惟庸的脸色登时一阵青一阵红。

“陛下,要不还是放在浙江……

反正您也在那里执行过试点……”

胡惟庸咬咬牙,最终还是将浙江给卖了。

可是,他的这个动作,可就招惹了浙东派。

虽然随着刘基离去,浙东派已经有了群龙无首的趋势,可依然是朝中的一大力量。

合着你就逮着浙江坑是吧?

马上有一位浙江官员走出来,大声说:

“陛下,臣觉得不妥,此法明显有民变的风险,浙江太远,管控太难!

臣建议陛下就近划下试点,也好方便管理!

不若,将地方划在濠州如何?”

这话一出,胡惟庸首先受不住,他想将这烫手的山芋丢给浙江,浙江又将问题丢给淮西。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