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页(1 / 1)

加入书签

('

不过可以想象,朱元璋对姚广孝的本事,确实非常满意。

人性犯贱。

当别人有所求时,老朱担心别人私心太重,处处防着。

可是遇上姚广孝这款,什么都不要,无欲无求。

老朱也觉得不放心。

张异笑着笑着,就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

朱元璋上次对他的试探,何尝不是如此?

伴君如伴虎,哪怕是他和老朱之间的交情,也要注意分寸。

这件事只当是玩笑,姚广孝继续给张异汇报朝堂上的情况。

张异注意到的问题,姚广孝同样注意到了。

那就是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施压,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以前朱元璋没有选择,天下精英,尽出儒家!

哪怕老朱,最多也只能选择用谁或者不用谁,但不能挑战儒家人定下来的条条框框。

所以他选择了提拔勋贵阶层,用来对抗文官集团。

可勋贵集团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续无人。

土木堡事件之后,这个集团彻底没落,但在张异看来,就是没有土木堡,勋贵集团依然会没落下去。

随着天下和平,战功获取功勋的路子会逐渐堵死。

而靠着血脉延续的勋贵,跟从科举中造血的文官压根不能比。

所以想要让文官变得不可替代,另一个能造血,能胜任统治工作的利益集团必须出现。

皇帝有了选择,才有博弈的筹码。

现在很显然,张异的春秋学院,就让老朱看到了另一种选择。

也许它不能和现有的文官集团媲美,但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警告某些人,你们不是不可替代。

皇帝希望儒家妥协,但千百年的惯例,哪是那么容易的?

这其中的碰撞,让老朱在极限操作上,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而姚广孝这个被朱元璋推出去的人,自然也是如此。

老朱需要他有弱点掌握自己手中,无论是美人,还是其他。

姚广孝说道此处的时候,默默呈上一个本子。

张异只看上边的名字,登时愣住。

《道余录》。

张异默然,他不用翻开这本书,却也知道姚广孝里边写着什么?

《道余录》这本书,乃是姚广孝晚年的著作,书的内容,大概就是直指北宋二程、南宋朱熹在文章中对佛道二门的批判。

这件事在张异看来正常,程朱理学本身就是儒家完成神性,往泛宗教化转变的过程。

而程朱为首的大儒,逼着转型儒家,也是来自于佛老的竞争。

理学与宋元大兴,如今早就成了世间的主流思想。

这百年来,只有儒家人指着佛门和道门的鼻子上骂,却少有佛道之人去反驳儒者,或者说,他们的声音,也被掌握了话语权的儒家人给无视了。

在姚广孝原来的命运轨迹中,他也是在晚年,才将心里话说出来,写下这本书。

只不过,他也低估了当时的社会影响。

大概是因为他位高权重的缘故,当他以青衣宰相的身份写下这本书问世之后。

甚至他的姐姐,都与他绝交。

由此可知,程朱二人的地位。

而如今,道衍提前了至少三十年,将这本书给写出来。

他是不知道这件事会引发重重后果,让他众叛亲离吗?

张异将书拿过来,仔细读了一番。

姚广孝虽然当了道士,可他这本书依然从佛门的角度去批判程朱。

程朱,在这个时代,几乎可以媲美孔子这位至圣先师。

天下读书人,都是程朱的信徒,而就算不读书的百姓,也同样被儒家的条条框框,规定了如何生活。

孔讷身为未来的衍圣公,只是提出新儒家的理念,

都被攻击成什么样。

姚广孝交出去的东西,就是送给朱元璋的投名状。

你皇帝不是不放心我吗,那我将自己变成众叛亲离,总不会错吧?

“你这是何苦?”

张异将书放下,叹息一声。

姚广孝却呵呵笑起来:

“师父,宫里那位的疑心病太重了,如果有选择,贫道也不会如此。

只是,既然答应了师父,牵扯到这因果之中,贫道就不会畏首畏尾……”

张异闻言,道:

“那如果亲人离散,你也在所不惜?”

姚广孝的瞳孔收缩,他不明白张异这句话的意思。

再看眼前的《道余录》,姚广孝笑起来:

“既然想跟着师尊,改换这天地,有什么好在乎的?”

张异无声点头,姚广孝眼中闪现出来的疯狂,他自己都感觉心悸。

后世的他读到姚广孝的时候,曾经跟朋友开过玩笑,说这货除了喜欢造反,其实一切都好。

如今,他自己造孽,将姚广孝的志向忽悠丞随着他改变这个世道。

姚广孝相信了,而且,比起造反这种伺机而动的事,他在此事上显得更加疯狂。

“那你以后出门,也跟皇帝申请几个锦衣卫吧!

估计想你死的人,不会比贫道少!”

师徒二人对视一眼,忍不住哈哈大笑。

一时间,远处的人纷纷侧目,不明白为什么国师和姚广孝为何如此?

张异求见皇帝的帖子已经通过锦衣卫送出去,

但第二日,他才入宫求见皇帝。

朱元璋在早朝和午朝的当口,接见了张异。

张异见到老朱的时候,姚广孝的那本道余录,已经出现在老朱的案桌之上。

这就是他的投名状,也是姚广孝的决心。

同样一份《道余录》,放在不同的时空起的效果也不一样。

原来时空的姚广孝,哪怕因为这本书被读书人疯狂的攻讦,但有青衣宰相的威望和跟朱棣造反的感情,没有人能那他怎么样?

他最多也是被好友割席,亲人绝交罢了。

可是在这个时空,姚广孝是真有可能被人弄死的,这不是政治上的争夺,而是信仰上的冒犯。

张异也没真正对程朱二人公开质疑过。

可以说,失去皇帝庇护的姚广孝,会瞬间被程朱信徒弄死。

朱元璋看到张异盯着书桌上的书,笑道:

“你徒儿比你,还要疯狂几分!

不过他这些话,倒也不无道理!”

朱元璋自然明白,这本书所牵扯的东西是道争。

伴随着程朱理学决心,佛道二门,也就成了所谓的异教。

当过和尚的朱元璋,自然也感受过那种从上而下的鄙夷,不过他没有能力,去反驳这些人而已。

“他求朕出版此文,朕允了!

不过怎么出版,你既然是他师父,就看着办吧!”

老朱看似轻描淡写将手稿交给张异,张异哭笑不得。

合着,拉姚广孝下水还不够,自己也要搭上去?

不过所谓债多不压身,朱元璋这套让人成为孤臣的手段,他也见多了。

他默默接过这份手稿,好好收起来。

“陛下,臣有事禀告!”

张异不动声色,开始给朱元璋汇报起这些日子的所行,所得。

……

第二日,

在报童的叫卖声中,百姓们迎来了新的一天。

伴随着报纸的销售网络逐渐铺开,和记者这个职业的慢慢成熟。

日月时报已经从周报变成了三日报。

看报纸,早就成为应天府上至百姓,下至读书人的每日享受。

当他们打开报纸,头版头条很正常,就是关于迁都的事。

随着冬天的临近,距离大明迁都,也就不过几个月时间了!

大家伙看完迁都,再看看连载的小说。

等到这些看完,平时少有人翻阅的社论板块,也有人会瞄上两眼。

只是这一瞄,瞄出一个巨浪滔天。

第三十章 因言获罪,无耻的双标

社论的板块,因为缺乏趣味性,只有少数人会关注。

而这里许多内容,大概也就和政策解读有关。

只是今日的文章,却是大篇幅刊载一一篇名为《道余录》的文章。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