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页(1 / 1)

加入书签

('

百官瞬间,噤若寒蝉。

胡惟庸心中冷笑,表面却不动神色:

“那晋王呢?”

“我等凭死杀敌,他走投无路,却丧心病狂,点燃了坤宁宫,逼着所有人都一起陪葬了……

我等拼命施救,才救下了鲁王殿下,其余人等,都死了……”

凌说说出这等话,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不过听着他的话,在场的文武百官却是心头发寒。

他们都是在沉浸在权力斗争中一辈子的老狐狸,当知道结果的时候,他们已经确定,反贼到底是谁。

众人不敢置信地看着凌说,谁曾想到,身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锦衣卫,竟然是这次造反始作俑者。

“凌说,你这些鬼话谁信?”

凌说话音刚落,就有几个武将和功勋不服。

只是他们话音刚落,砰,砰,砰……

几声枪响,他们就倒在血泊中。

现场瞬间,寂静无声。

汪广洋愕然回头:

“陆仲亨……”

吉安侯陆仲亨捅死身边人,小心翼翼地擦拭手中的刀。

承天门前,风更冷了。

随着朱家皇帝的身死,造反的那些人逐渐浮出水面。

汪广洋的身子是颤抖的,他似乎已经明白了造反的人是谁了。

他猛回头,却见胡惟庸笑语晏晏。

“诸位同僚,大家都少安毋躁……”

胡惟庸一说话,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他身上。

恐惧,兴奋,或者戒惧。

胡惟庸很开心,他并不在意这些人的目光,无论如何,此时他终于成为胜利者,掌控了京城的局面。

“汪相,推脱责任的事可以先放在一边,咱们身为大明的宰相,怎么也要主持大局!

大局为重,您所是吗?”

胡惟庸拍着汪广洋的肩膀,汪广洋冷哼。

“一起走走!”

就如以前一般,他邀请汪广洋进入宫中。

其他人驻足不前,不敢动。

汪广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还是跟上了胡惟庸的脚步。

“陛下遭遇不测,身为臣子的本相,悲痛欲绝!

遥想当年,陛下意气风发,本相只是他坐下一个不起眼的官员!

当时本相就想,要是本相能成为这等英雄人物,多好……”

进入承天门,便是汪广洋熟悉的广场。

虽然北京的皇宫他来得不多,但这里的格局和南京一模一样,汪广洋走在此处,神色恍惚。

听着胡惟庸疯狂的言语,他沉默。

“咱们的陛下是大英雄,也是枭雄!

如果他本本分分,也许还真能成为一代明主!

只可惜,出身决定了他的格局!

得民心者得天下,陛下忘了他能得天下,是因为什么?

他这些年在江南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就失了民心。

有如今之果,未必不是前因所定?

你说是吗,汪相?”

胡惟庸回头,盯着汪广洋,汪广洋的脸色顿时变得阴晴不定。

他本以为胡惟庸会以利益诱他,或者以武力恐吓他。

却唯独没有想到,胡惟庸所持立场,竟是如此。

朱元璋执政十年,重用春秋派的官员,由通过各种改革逐渐削弱相权。

身为臣子的汪广洋对朱元璋是忠诚的,但身为文人的汪广洋,却能旗帜鲜明地反对老朱的立场。

“汪相,本相记得李先生将我扶上宰相的位置的时候,曾经对我说过。

身为宰相,不仅仅是要为皇帝效力,更重要的,是要为身后的读书人谋取利益。

陛下辜负了天下读书人,就是辜负了民心!

你确定,你有选择的余地?”

汪广洋被胡惟庸的一番话,说得冷汗直冒。

身为臣子,他有忠诚的义务,

可是身为一个理学一脉的读书人,汪广洋自有他的责任。

他低下头,扪心自问。

也许朱元璋不在了,对于这个国家而言,才是最优解。

没有朱元璋,一切都能回归旧制。

所谓的算学入科举,所谓的改革,都该废除。

皇帝已经因为这件事,跟江南的士族搞得非常紧张,就连起义造反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伴随着朱元璋和朱标的去世,这些矛盾就能凭空消失了。

胡惟庸见汪广洋楞在当场,呵呵笑起来。

“汪相,请协助胡某,拨乱反正!”

汪广洋:……

造反,弑君乃是大逆不道之事。

可是杀了朱元璋,对于他们而言,拨乱反正四个字也不算用错。

他深吸一口气,无声点头:

“新君在哪?”

胡惟庸笑笑,汪广洋说下这句话的瞬间,代表他彻底选择站在自己一边。

“鲁王殿下我护着,汪相不用担心他的安全!”

胡惟庸得意忘形之下,都不用避讳着。

他这句话,等于曾任了凌说就是他的人。

汪广洋想起胡惟庸这些年的动作,再联想到吉安侯陆仲亨……

他也不得不佩服,胡惟庸的野心和实力。

“胡相好心机,好手段……”

汪广洋后退一步,给胡惟庸行了一个大礼。

胡惟庸很想忍着,但他还是忍不住笑起来,他笑得很大声,汪广洋十分尴尬。

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实在太久了。

胡惟庸望着远处,黑暗中的奉天殿。

上次他悄悄坐上皇位的时候,只能背着人偷偷摸摸。

但今日之后,那把椅子对他而言,只是唾手可得。

“胡相,我可提醒你,你能控制朝野,却未必能控制外边……

别忘了,宁王朱棣,可在徐达那里好好着呢?”

曾经的燕王变成宁王,但依然是朱元璋最重视的弟子。

汪广洋既然承认了胡惟庸造反的合理性,马上开始为他出谋划策。

朱棣,徐达……

胡惟庸呵呵笑:

“所以咱们要马上将鲁王推上皇位,让他成为皇帝……

有了大义的名分,前线那些军人会不会听徐达的话,都很难说……”

……

汪广洋和胡惟庸一起回来的时候,百官的目光不由自主聚在他们二人之上。

汪广洋尤其得到关注。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动,随着胡惟庸的主动站出来,大家伙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

可胡惟庸能不能控制朝中的局面,这其实还没有定论。

不说武将这边,他是不是能彻底掌控兵权。

文官集团这里,也需要有人为他这件事的正统性背书。

正统性,乃是造反是否顺利的关键。

如果汪广洋不配合,哪怕胡惟庸将在场的人都杀了,他也是乱臣贼子。

而汪广洋会支持吗?

被所有人都盯着,汪广洋有些不好意思,他咳嗽两声说:

“陛下遭遇不幸,但好在反贼都已经授首,本相建议尽快安排鲁王登基……

如今蒙古人入侵,正是多事之秋。

国不可一日无君……”

他的话,引发哗然。

谁都想不到汪广洋被胡惟庸叫走不久,居然会直接投降。

“忠勤伯,好一个忠勤伯!”

“汪广洋,你真实陛下的好臣子呀……”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胡惟庸的做法,很快就有官员跳出来咒骂汪广洋,不过他们的话音未落。

凌说大喊一句:

“原来这里还有晋王残党,杀了……”

剩下来的锦衣卫闻言,直接拔刀。

手起刀落,不久,一些人倒在血泊之中。

汪广洋的身体颤抖,这里有许多人,可是他的同僚,甚至有他的好友。

可是面对这种原则性的问题,大家的立场终归不同。

他看看其他人,尤其是六部的尚书和中书省一众大员。

这些人是文官的领袖,也是他要争取的关键。

“几位大人,借一步说话!”

汪广洋将一众中书省要员,六部尚书和御史台的人都叫到一边。

胡惟庸面带微笑,任由汪广洋行动。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